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一片混乱。最初是黄巾军起义,由张角领导,掀起腥风血雨。随后,董卓凭借军权横行朝廷,肆意摧残百姓,生灵涂炭。接着,群雄割据,诸侯纷争,经历了无数战火纷飞的岁月,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原本繁荣的王朝,为何会走向分崩离析的命运?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仇鹿鸣指出,东汉末年走向三国分裂,其根本原因是儒家意识形态的崩溃。对此观点,我颇有共鸣,认为非常有启发性。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百花齐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纷纷涌现,成为那个时代思想多元化的代表。那个时代是学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相互激荡,为后世奠定了深厚基础。
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推崇效率和严密的管理制度,展开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运动。许多学派因此遭到压制,发展受到限制。尽管如此,法家因其治国利器的地位继续发展,儒家仍坚持传播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思想,道家那玄妙飘渺的哲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延续。
汉朝建立初期,刘邦采纳“汉随秦制”,但对刑罚制度有所放宽。文景时期,推行黄老之术,强调休养生息,国家快速复苏,对各种学派也逐渐宽容,允许自由发展。虽经济富足,国家实力却不够强大,面对北方匈奴威胁时表现柔弱,只能以和亲缓解矛盾。
西汉鼎盛期则属汉武帝治下的前半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深知国家富强需集权统一,并提升皇权地位。因此,他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从此成为主流思想,成为朝廷推崇的核心价值。
但汉武帝治国并非单纯依赖儒学,他在强化儒家伦理的同时,国家治理依旧沿用法家的严厉手段,广泛使用酷吏维持秩序。这种“外儒内法”的治理模式,为国家既稳固又充满活力,学术与人才都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到了汉元帝时期,局势开始恶化。年轻的皇帝狂热迷信儒学,偏重重用儒家文士,忽视了法家强硬的干吏力量。结果导致国家治理能力下降,国力逐渐衰退。正如毛泽东所言,西汉的衰败始于汉元帝,这一评价切中要害。
西汉最弱时,外戚王莽趁机篡位,建立“新朝”,但这个朝代短命如兔尾,不久即被刘秀推翻。刘秀重建汉朝,继续推崇儒术,广纳贤才,国家一度恢复元气。
东汉初期,形势一片大好,功臣纷纷受封赏赐,官员待遇远优于先秦时期。但随着时间推移,外戚和宦官逐渐掌控政权,成为朝廷中不可忽视的两股力量。外戚如窦氏、阎氏、梁氏家族声势浩大,尤其梁冀凭借操控皇帝,专断朝政近二十年,被称为“跋扈将军”。
读书人渐感失望,认为只要与梁家势力亲近,读书无多大用处。与此同时,东汉晚期宦官权势同样强大,“十常侍”等人物个个声名显赫。士人本期望皇帝秉持儒家理想,排斥外戚宦官,依靠士大夫共治天下,然而现实却是皇帝或依附外戚,或与宦官同流合污。
这种情况使得儒家维护的道德观念严重受挫,许多读书人被边缘化。知识分子若想获得重用,只能投靠宦官或外戚,除此之外难有发展空间。士大夫们逐渐对现实失望,转向玄学和清谈,强调精神层面的探讨。那些附势于权贵者被视为“浊流”,而自诩纯洁高雅的清谈者自称“清流”。
随着时间推移,朝廷对士人的吸引力愈发减弱,大批英才选择自立门户,纷纷起兵割据。董卓乱政时,有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汉室日益衰弱,而诸侯势力不断壮大,分裂局面不可避免。经过长期战争,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
东汉末年的乱象表明,中央政府已无力维系过去的治理体系。外戚宦官的权力膨胀,遭到士人强烈抵制,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成为分裂的根源。仇鹿鸣教授的结论深刻而精准,笔者对此深表认同。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