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曾经强大的苏联分裂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走向了无法逆转的解体。15年后,苏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改革失败时,给中国提出了忠告:“不要盲目激进地推行民主化改革,以免重蹈苏联的覆辙。”
那么,苏联究竟是如何在激进改革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戈尔巴乔夫的忠告背后,又隐含了怎样的深意?
民主化思想的初步尝试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此时的苏联,虽然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了全球超级大国之一,甚至能够与美国抗衡。然而,这一强大的国家却深受高度集中的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困扰,积累了诸多问题。
长时间的极权体制使得苏联的高层垄断了政治权力与社会资源,导致了民众与政府的深刻隔阂。列宁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在实际运作中变成了空洞的口号,政治上完全失去了与群众的联系。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忽视,使得民众的生活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不仅如此,苏共中央的高级领导人保守且固守传统,错失了许多改革机遇,导致苏联的体制愈发僵化。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小修小补,但他们的改革力度远不足以扭转苏联深陷的困境。
因此,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肩负着重大的改革使命。其改革的第一步便是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改革,尤其是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试图解决权力过于集中、政治腐化的问题。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其改革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便是,戈尔巴乔夫忽视了无产阶级民主建设的渐进性,忽略了循序渐进的改革步骤。即便他的民主化思想有一定进步性,但其实际操作却过于急功近利,未能经过充分的思想准备与实践检验。
苏共与政权关系的失误
戈尔巴乔夫未能妥善处理苏共与政权关系的失误,成为其改革进程中的又一大问题。列宁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通过一个纪律严明的政党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证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成功的重要性。然而,随着革命成果的逐渐稳定,“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变得越来越空洞,布尔什维克也未能有效地解决如何领导农村并建立广泛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斯大林时期,党内体制的模式化与僵化更是延续至戈尔巴乔夫时代。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多党制改革。1988至1990年间,苏联的非政府组织迅速涌现,多党制成为了现实。1989年,苏联取消了一党制,而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再次放宽了对苏共的限制,将其逐步降格为普通的社会组织。
然而,这样的改革并没有为苏联找到一个有效的替代力量。在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后,新的政党未能有效填补这一空白,反而带来了资本主义势力的崛起。戈尔巴乔夫放弃了改善而非完全抛弃苏共对政权的领导,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控。
经济改革的误区
除了政治改革的失败,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的失误,也深刻影响了其民主化改革的成效。戈尔巴乔夫原本设想通过把土地交还农民、工厂交还工人,实现经济的民主化与自由化,打破过时的体制,赋予普通民众更多的经济自主权。然而,在实践中,这些理想并未实现,反而出现了私有化与资本主义化的倾向。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提出的“加速经济改革”战略,试图在原有体制上加速发展。然而,这一策略忽视了农业改革的重要性,未能有效推动轻工业的发展,导致改革进展缓慢。1989年,戈尔巴乔夫才开始实施农业改革,但已经为时过晚。
第二阶段,1987至1989年,戈尔巴乔夫尝试通过《国有企业法》与地方经济自主权的增加来推动经济民主化。然而,由于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这些政策没有带来积极效果,反而加剧了财政困难、税收困难以及中央财政赤字。
第三阶段,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激进的市场零售价格改革,计划大幅提高食品价格。这一政策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抢购潮,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戈尔巴乔夫最终不得不紧急叫停这一改革。然而,改革的目标已发生偏离,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政策逐步向自由资本主义倾斜,导致苏联的经济改革与初衷完全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激进的民主派完全掌控了改革的方向,改革不再受到戈尔巴乔夫的控制,而苏联也因此在内外压力下加速解体。
结语
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民主化改革充分说明,若忽视国家的实际情况,盲目推进改革,必然会导致国家的混乱与社会的不稳定。在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过于急功近利,放弃了列宁提出的党内民主限度的思想,盲目推崇公开性和民主性,却忽略了苏联的国情,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甚至是国家机器的崩溃。
可惜的是,身处其中的戈尔巴乔夫并未意识到这一点。直到苏联解体15年后,他才从自身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并将其经验教训传递给了中国。表面上戈尔巴乔夫是在向中国提供忠告,实际上,他最想帮助的,或许正是那个曾经的自己和已经解体的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