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的江湖图卷里,鲁提辖鲁达是一位出场就自带“暴力美学”的硬汉。他三拳打死镇关西,解救金翠莲,行的是义举,结的是命案。拳头快过了脑袋,爽快归爽快,事后却也只剩四个字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处境:“杀人偿命”。虽说他是个军官,有身份有地位,但一条人命压下来,不跑,就等着吃牢饭甚至掉脑袋。
那为何不就此一走了之,投个草寇,做个山头小王?鲁达不是没这个本事,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动手虽是为民除害,可律法可不讲这个情。况且当时还没有梁山这个好去处,柴进也没出场,朝廷又明文通缉,谁敢收留他?正如书中所说:“如有人停藏在家宿食,与犯人同罪。”通缉令上还标明了赏金千贯,鲁达在江湖上的名气再大,也大不过银子的诱惑。
就在这个人人避之不及的关头,天无绝人之路。他先前解救的金氏父女,居然在雁门县投靠了个姓赵的大户赵员外,这赵员外不仅感恩鲁达的义举,还有点“门路”。他说得明白:“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这话翻译一下就是:我这有个“和尚身份”,你要不要来演一演?
这就引出了鲁达为何出家的第一重原因:避祸求生。古代出家,不是你想剃头就剃头的。《宋会要辑稿》里说得很清楚,私自剃度、不经允许冒充僧人,一旦被查,轻则刺配,重则发配牢城。所以赵员外的那张“度牒”,就是鲁达的“护身符”,有了它,就能成为有编制、有身份的正式和尚,名字不管叫鲁智深还是行者鲁达,都能挂上佛门的牌子,遮掩住江湖的血气。
但这只是表层。鲁达真的就是为了逃命才剃度的吗?细读原著,会发现另有一层深意。
鲁达性格耿直、侠义心肠,对弱者充满同情,对恶人毫不留情。他杀镇关西不是为私仇,而是看不惯那姓郑的欺压百姓、霸占良家女子。他一开始是个提辖,是管兵的武官,有份有俸,却愿意为一个弱女子出头,敢于出拳,说明他对“行义”有天然的认同。他的出家,并不只是换个身份,更是寻找一条脱离权力腐败、江湖污浊的“清净之路”。
五台山乃佛教圣地,清冷孤峭,正是避世养心的好去处。赵员外并非随便挑个寺庙安顿鲁达,而是指名道姓让他去五台山,这既是避风头,也是让他心安。鲁达虽粗中有细,拳头大却有情义,他的出家,是暴力之后的一次自省:人世纷争,恩怨交错,唯有清修,方能安心。
况且,“出家”也不是终点,而是“改名换姓继续行走江湖”的开始。从鲁达变成鲁智深,他未曾忘记初心。在寺里,他照样打恶僧、砸菜园、喝酒吃肉,只不过更像一头带着“度牒”的猛兽。他不是彻底皈依佛门,而是借佛门的壳子,保留了自己“打抱不平”的江湖本色。日后三拳打镇关西的义气,照进了他大闹野猪林、救林冲于危难的英雄之举。和尚的袈裟,挡不住他“行侠仗义”的骨头。
所以说,鲁达的出家,并不是一时之计,而是一个江湖义士在乱世中为自己找到的新出路:以僧人之名,行侠者之实。没有柴进、没有梁山、没有落草为寇的条件时,他选择了最合情合理也最安全的方式,为自己留了一条活路,也为日后的英雄史诗埋下伏笔。
出家,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智慧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