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04年英国情报人员自白:我曾将大量情报全都无偿送给了苏联人
迪丽瓦拉
2025-09-23 20:33:53
0

在《纽约书评》上,有一段生动的描述这样评价过一位间谍:在所有为苏联效力的英美间谍中,他不仅最为引人注目,而且效率最高。然而,他同时也是最为神秘且不为人知的间谍之一。

这位间谍便是克格勃的“明星”乔治·布莱克,他被誉为继“20世纪最优秀间谍”哈罗德·金·菲尔比之后,另一个改变世界谍报历史的传奇人物。尽管如此,许多人仍习惯称他为英国的“双面间谍”。这个标签意味着他在表面上仍然为某个国家的间谍机构效力,但实际上早已投向敌对势力,甘愿为其效忠并付出一切。这种人物在我国可以被形容为“反面卧底”,常见于毒品缉查等领域。

尽管乔治曾试图解释自己的动机,外界仍始终未能解开他为何长时间投身于苏联间谍工作的谜团。或许是因为他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理想信仰,亦或是对英美国家的丑陋面目失望透顶,导致他毅然投向对立阵营。然而,对于曾与乔治深度接触的记者西蒙·库珀(Simon Kuper)来说,这一切始终显得极为奇怪。他表示:“这一切都太难以理解了。”

考虑到当时英美与苏联的国力对比,西方国家无疑占据优势,但乔治却在多次在远东的情报工作后,毅然选择投身共产主义的怀抱,成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战士。也许,他是在亲身接触社会主义后,意识到其伟大实验有着可能成功的一天,从而选择为理想而奋斗。乔治在1990年出版的自传《没有其他选择》中,仔细讲述了他如何逐渐从对共产主义的怀疑转变为坚定的信徒,尽管他仍旧保守了克格勃的许多机密。

除了“双面间谍”这个标签外,乔治·布莱克还有另一个令人称道的称号——“最后的冷战鼹鼠”。鼹鼠这一形象,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乔治的隐秘与地下工作。之所以称他为“最后的冷战鼹鼠”,主要是因为他在苏联解体后仍然健在,并且生活在俄罗斯多年。实际上,乔治在苏联时期曾获得过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等极高荣誉,而即使苏联解体,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对乔治依旧心存感激,并给予他极大的礼遇。这可能与乔治对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有关。而且,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在与英美的长期对立背景下,或许也促成了这一特殊的友谊。

乔治的双面间谍身份并未在苏联解体后被遗忘,俄罗斯对其的态度也一直十分友好。俄罗斯曾多次在国际场合表达对他的崇敬,尤其是俄罗斯外情局发言人谢尔盖·伊万诺夫在庆祝乔治85岁生日时,曾高度赞扬他。伊万诺夫表示:“布莱克提供的信息快速且准确,且极具战略价值。他始终忠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奉社会公正。”而乔治自己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也表示:即使时光倒流,他仍然会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苏联,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

乔治曾说,如果他当初愿意,他可以完全放弃情报工作,加入英国共产党,或在街头出售《工人日报》,但他认为,这样反而更难为理想做出贡献。因此,他决定投入到双面间谍的工作中,并为苏联提供来自西方的敏感情报,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安全。

乔治为何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和极大的礼遇,主要归功于他两大重要贡献。首先,他曾在英国军情六处工作时,向苏联提供了详细的全局工作人员名单和他们的工作细节。乔治将英国间谍的名单交给了苏联,这为苏联的情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而他仍然在英国的间谍系统中发挥着作用,身份未曾暴露。这个举动直接导致了42名忠诚的英国间谍的死亡,而英国政府将此归咎于乔治本人,最终判处他42年监禁。

其次,乔治还通过泄露“柏林隧道”计划的秘密,对英美西方国家做出了重大打击。柏林隧道是西方国家计划在西柏林与东柏林之间开凿一条地下通道,以便进行间谍活动。然而,乔治得知这一计划后立即向苏联报告,这使得苏联早早地掌握了西方的企图,最终通过将这一计划公之于众,狠狠打击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此举让乔治在苏联眼中变得无比宝贵,甚至为了保护他的身份,克格勃都没有将他的存在公之于众。

从这两个行动中不难看出,乔治在作为间谍时展现出一个鲜明的特性——他为理想而无畏,丝毫不在乎个人生命安全,也不担心大国间的激烈博弈。他始终恪守自己的信仰,坚守职责,毫不动摇。

乔治并非出生于间谍家庭,最初他对间谍工作也并不热衷。最初,他只是作为一名外交官在远东工作。然而,乔治逐渐对美国在朝鲜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认为美国的轰炸行为极为残忍,并对大韩民国的腐败政权感到深深的失望。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乔治被俘并送往朝鲜。在此期间,乔治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并被深深吸引。正是这些书籍,尤其是《资本论》和《国家与革命》,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并坚定了他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决心。

在被囚禁一年后,乔治主动提出要为苏联效力,尽管克格勃对此抱有怀疑态度,并对他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考验。最终,乔治通过了考验,并于1953年3月通过苏联的帮助回到了英国,继续为西方情报工作提供情报。然而,所有他收集到的情报最终都被送往苏联,并被克格勃所利用。

乔治始终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高尚的实验,拥有巨大的成功潜力。即便是在回忆过去的岁月时,乔治也始终没有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2004年,82岁的乔治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中发出了这样的无悔宣言:“我曾是英国的特工,但我也将大量宝贵的情报无偿交给了苏联。今天回想起来,我依然无怨无悔。”

在乔治的生涯中,他的忠诚与理想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但他也在自己的方式上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力量。尽管评价褒贬不一,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末...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人如流星般短暂却璀璨,他们的名字在天空中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刘春霖,这个名字...
《富锦杭州知青史》新书发行座谈... 近日,一场承载着深厚历史情感与时代记忆的新书发行座谈会在杭州举行。黑龙江省富锦市委代表团跨越千里,与...
原创 毒... 当赵高亲手将剧毒灌入秦二世胡亥喉咙的那一刻,整个咸阳宫似乎都屏住了呼吸。胡亥的挣扎与绝望终结于章台宫...
原创 明... 顺治七年,1650年,在这一年,明朝的降将定南王孔有德率领大军攻入了桂林,并且围困了靖江王府。此时的...
原创 历...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有些事件以其神秘莫测和巧合之处深深震撼着后世人们的心灵。三次令人称奇的巧合,就如...
原创 周... 多数人对于分封制的理解,往往认为秦始皇以后,分封制就没了。古代史官也认为,秦以后,“封建变郡县”(这...
原创 刘... 前言 史书的长卷中,总有那么几页,墨迹仿佛都浸透了天意,字里行间跳动着凡人无法理解的脉搏。 刘秀,...
原创 嫡... 在清朝宫廷那幽深壮丽的深宫大院中,一场围绕权力与地位的无声较量悄然展开。紫禁城,这座既庄严又神秘的皇...
原创 解...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争夺这场胜利的成果,毫不犹豫地调转枪口,向我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最终酿成了同...
原创 北...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
原创 袁... 将时间追溯到明朝末期,那个时期的大明帝国正面临着多重危机。除了来自努尔哈赤的威胁,西方列强也逐渐把目...
原创 西... 在评选西晋时期的十大名将时,我们应当综合考量他们的军事才能、实际战功、战略影响以及对西晋统一及稳定的...
埃及曾是阿拉伯世界的大哥,为何... 阿拉伯世界由22个阿拉伯人占绝对主体、通用阿拉伯语的国家组成,生活着超过4亿阿拉伯人。 但这22个阿...
这场历史名人讲座 用图片解码“... 7月19日,由成都规划馆主办的“成都规划馆·说”专题讲坛第31期《图解成都历史名人系列讲座》第三讲《...
原创 世...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您能持续接收到此类文章的推送,同时也能方便地参与讨论和分享。...
原创 戈... (一) 若想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历代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史,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地理概念你必须掌握,那...
原创 他... 在1948年,随着对廖耀湘兵团的围歼任务圆满完成,第二纵队接到了命令,立刻投入沈阳的战斗。尽管部队在...
原创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为净化革命队伍、打击腐败资本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三反五反”运动。...
原创 黄... 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提到的“五虎上将”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这五位将领中,有一些是名声显赫的英雄人物,而...
原创 朱... 纳哈出的命运与忠诚 纳哈出,这位曾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的英雄,在被明军俘虏之后,原本注定要迎来一个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