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字玄德,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被塑造为一位英雄枭雄。刘备一生共育有三子,他们分别是刘禅(后来的“乐不思蜀”之主)、刘理和刘永,除此之外,还有一位义子,便是本文故事的主人公——刘封。
在刘备早期依附刘表时,刘封被收养,成为他的义子。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刘禅尚未出生,所以刘备对刘封的培养充满了期待,几乎视其为接班人。作为义子,刘封的成长得到了刘备的悉心栽培,他在刘备麾下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多次征战和西川战役中,刘封立下了赫赫战功。刘封不仅在战场上屡次表现卓越,且在治理内政和民生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展现出了一位年轻将领的过人才能。在三国时期的年轻一代中,刘封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年仅二十多岁时,刘封已成为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甚至被刘备任命为副军中将军,镇守上庸。可是,刘备最终却因某些原因下令赐死刘封。值得一提的是,当刘备在兵败夷陵、退居白帝城度过人生最后时光时,他对这一决定深感后悔,甚至开始怀疑刘封之死可能是一场阴谋。然而,时过境迁,刘备已无法改变这一切。
那么,刘备为何当初收刘封为义子,又为何在将他培养成才之后又赐死他?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刘备对于刘封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思考。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讲述刘封的故事——这位本可以成为蜀汉“擎天之柱”的将领,最终却成为了一个牺牲品。
刘封,原名寇封,出身汉朝名门望族。根据《三国志·刘封传》的记载,刘封的祖上是罗侯寇氏,且母亲家为长沙刘氏。罗侯这个爵位在东汉时期虽实有其事,但仅有窦瓌和邓骘两人曾受封,且二者均以外戚身份获得封号。而刘封为何姓寇而非窦或邓,便成了一个谜。
有一种说法认为,刘封应该是窦封,窦瓌和邓骘的后代,因发音相近且方言差异,或许在口音中有所混淆。但笔者倾向于另一种观点:刘封实际与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寇恂有某种血缘关系。寇恂曾为光武帝的部将,也在汉安帝时期与邓骘有过联姻。且刘备当时驻扎的荆州辖区新野,与邓骘家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实际上,寇家与邓家在汉朝政权中一度极为显赫,尽管后期政治形势变动较大,但寇家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势力。刘备之所以收养刘封,主要是因为刘封有着较高的家世背景,而刘备当时身无长子,且急需借助本地豪门力量稳固自己的地位。刘封的养父母家世显赫,而刘备收他为义子,无疑是一种拉拢当地势力的方式。
刘封在刘备麾下,表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记得刘备首次带刘封参加战斗时,那是在夏侯惇进攻新野的战役中。刘封与关平共同率领五百兵马,在博望坡一战中火烧曹军辎重,立下赫赫战功。之后,他在刘备占领荆州、攻取西川等战役中,始终表现突出,屡次立下战功,深得刘备的赏识与信任。
刘备对刘封的信任并非仅停留在战场上。尤其在取西川之战中,刘封作为中军将领,表现得颇为得力。当时,魏延曾因与张任交战而想借刘封之手对其下手,可见刘封的武艺和能力早已获得了魏延的认同。此外,在个人单独作战时,刘封更是屡次击败孟达、徐晃等顶级武将,展现了自己的武艺和领导能力。
在西川战役结束后,刘备不仅在封赏上大力提携刘封,还专门为他创造了“副军中郎将”这一官职。显然,刘备对刘封寄予了厚望。这份厚望不仅体现在封赏上,还在战略布局上给予刘封较大的权力和地位。然而,刘封的职业生涯在一次错误的决策后戛然而止,导致他丧命于刘备手下。
建安24年秋,刘备升任汉中王,并任命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负责荆州军事。关羽随后出征樊城,与曹军激战,屡次取得胜利。可是,曹操却联合东吴的孙权进行合围,导致关羽最终败北,甚至丧命。在这场战役中,刘封的表现引起了刘备的愤怒。关羽被东吴围困时,刘封并未立即出兵救援,而是与孟达商讨应对之策。最终,刘封决定不出兵,这一决策直接导致关羽最终兵败被俘。
这一决定引发了巨大的后果。刘备首先并未立刻追究刘封的责任,但刘封却因这次错误的决策失去了刘备的信任。在刘备最终决定亲自领兵攻打东吴时,刘封却陷入了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最终,刘备下令赐死刘封。
在刘备临终时,他开始对当初杀死刘封的决定产生了深深的懊悔。尤其在白帝城养病的日子里,刘备反思自己的一生,意识到刘封本可以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材。如果当初没有杀掉刘封,蜀汉也许能在后期更加稳固,甚至在刘禅未能继位时,刘封也许能够接替他的位置。刘备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刘封的死成了他一生中的痛。
从刘封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深深矛盾的人物形象:他曾是刘备的宠儿,然而由于性格上的不足和未能恰当应对危机,最终错失了成为蜀汉中流砥柱的机会。尽管刘封确实有“恃宠生娇”的缺点,但也不乏被政治斗争与个人野心所害的无奈。终究,刘封的死给刘备带来了终生的痛悔,而他这一命运的转折,也深刻影响了蜀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