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创业初期便开始收养养子,至其晚年,他共养育了超过二十名养子。这些养子中,除了少数人因战功显赫而得以善终,有些甚至名垂青史,成为了中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角色。例如:
西平侯沐英:沐英生于贫苦家庭,幼年丧父母,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幸运的是,他被朱元璋收养,并由朱元璋的妻子马氏抚养成人。在马氏的关怀下,沐英不仅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还被培养成一名英勇的将领。从12岁起,沐英便随养父征战四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8岁时,沐英被任命为帐前都尉,32岁封为西平侯,37岁时开始参与征服云南,最终成功平定云南并镇守该地。尽管他在洪武二十五年因太子朱标去世而受到巨大打击,沐英也在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48岁。沐英的家族世代镇守云南,沐英的事迹成为了大明朝历史中不朽的一部分。
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二姐曹国长公主的独子。洪武初期,朱元璋攻占滁州城时,李文忠的父亲李贞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将李文忠收养,李文忠19岁时便随养父南征北战,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智勇双全的素质,成为了众军之首。1370年,他与大将徐达一起北伐北元,立下赫赫战功,晋升为大都督府左都督,并被封为曹国公。然而,李文忠因多次直言进谏得罪了朱元璋,被软禁在家。最终,李文忠病逝,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他的公爵之位。
何文辉:何文辉出生在安徽滁州,14岁时被朱元璋收养为义子。此后,他多次随大军征战,平定江西、福建、四川等地。之后,他又跟随大将徐达攻克淮东、平江,获得了较高的职位,被任命为行省左丞。攻占陕西后,何文辉被派往潼关镇守。洪武三年,他被任命为大都督府都督佥事,随后获得世袭的指挥使职务。接下来,何文辉继续跟随李文忠征战,洪武六年时,他被调任北平,最后于洪武九年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徐司马:徐司马出身扬州,9岁时被朱元璋收养。洪武元年,徐司马随副将李文忠北伐,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战功,逐渐升至都督指挥使的职位。洪武十九年,徐司马被提拔为中军都督府佥事,继续参与对外征战。洪武二十五年,徐司马随大将蓝玉出征,最终在成都病逝。
朱文刚:朱文刚是朱元璋攻下处州后收养的养子。朱元璋为其任命为元帅,镇守处州。但不幸的是,处州爆发苗军叛乱,朱文刚以及与之共事的知府王道等人不幸被杀。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将朱文刚的神位供奉在了功臣庙中。
朱文逊:朱文逊是朱元璋收养的一位养子,担任元帅并负责镇守无为州。不幸的是,陈友谅率兵攻打无为州,朱文逊在与敌军交战中壮烈牺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朱文逊的神位供奉在功臣庙中。
平安:在众多养子中,平安的事迹或许显得较为默默无闻,然而他的历史地位却不容忽视。平安虽然在洪武时期没有太多出彩的表现,但在建文朝,他多次率兵大败燕军,甚至两度差点要了朱棣的性命。
平安的父亲平定生前是济宁卫指挥佥事,曾跟随常遇春北伐,结果在1368年攻克北平的战役中英勇牺牲。由于平安年幼,朱元璋将其收养,并由马皇后抚养长大。在皇帝和皇后的庇护下,平安不仅成长为一位勇武过人的将领,还展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平安力大无穷,擅长使用长矛,且在战争中英勇异常。继承父职后,他屡次得到朱元璋的提拔,任密云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等职务。
1390年,平安跟随傅友德、赵庸等人出征漠北。这次出征标志着平安第一次与燕王朱棣并肩作战,也让他得以深入了解朱棣的作战风格。虽然平安并非主将,但作为太祖的养子,他在军中的地位依然不低,并有资格参与军事决策。正是这种背景,使得他在靖难之役中多次令朱棣吃亏,甚至差点亲手取了朱棣的性命。
靖难之役中,平安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次使朱棣陷入困境。特别是在白沟河之战,朱棣曾在陷入平安的包围之时差点丧命。尽管朱棣最终设法逃脱,但平安的英勇表现让他对这位养子的威胁保持了极大的忌惮。
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安在南军中表现越来越突出,甚至在与朱棣的几次正面交锋中屡次占上风。在建文帝的支持下,平安一次次让朱棣的军队遭遇失败,尤其是在白沟河和济南等战役中,平安无疑是南军中最为英勇的先锋之一。尽管建文帝未能完全理解并发挥平安的全部才干,但平安的战功无可否认。
然而,平安的命运注定与建文帝的命运紧密相连。由于建文帝的指挥失误,以及他对平安的限制,最终平安未能在靖难之役中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尽管如此,平安在历史上的威名依旧赫赫,他的战功依然值得铭记。
平安死后,朱棣虽然惜才,但并未重用他。直到永乐七年,朱棣在巡视北平时听到平安的消息,深感惋惜,但平安已悄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平安的死亡,也意味着一位英勇将领的陨落,留下了“靖难之役”中的诸多未竟之功。
平安的故事虽然充满遗憾,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在战场上的表现,使他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英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