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一统的清王朝吗?至少做了几个正确决定
迪丽瓦拉
2025-09-24 02:03:28
0

公元1644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清军,在吴三桂的纵容和引导下,突破了山海关这道重要关口。紧接着,吴三桂联合清军共同出击,击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清军正式占领了北京城,标志着这一少数民族政权不仅登上了中国的统治舞台,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政权主导的王朝。从此,中国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满清王朝摩拳擦掌,准备接管整个中国大地。

然而,仅仅过去一年,多尔衮便推行了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以及屠城等六大严重弊政,这些苛政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令清朝对南方地区的统治陷入了严重危机。如果不是清朝后来采取了更加严厉的镇压手段,逐步纠正这些暴虐政策,整个中国的统一和发展或许都会受到极大威胁。因而,历史上的多尔衮形象难以得到正面评价。但若没有多尔衮,清朝的大一统格局是否还能实现呢?

回顾古代历史,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古人对国家治理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他们是在摸索中前进,难免犯下错误。从多尔衮的一生来看,他至少做出了四个至关重要的正确决策。没有这四个决定,清朝的大一统版图恐怕难以出现。

首先,多尔衮确立了统一天下的政治方针。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领袖不同,他并不满足于辽东地区或中国北部的局部统治,而是像中原的各方势力一样,坚定追求统一全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尤其是在清军接连击败明朝军队之后,当许多清军将领还在考虑与明朝分割天下时,多尔衮已经下定决心要取代明朝。相比之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战略目标则较为保守,他们仅仅希望将山海关以北的地区纳入控制范围。皇太极在位时,多尔衮虽有异议,却无力改变皇太极的政策。直到皇太极去世,多尔衮的野心才得以显现。他认为,清军多次成功绕道进入中原,却依旧以掠夺为主,这样的策略极为短视,尤其面对内部已经四分五裂、危机重重的明朝。若此时不乘机取天下,岂不是浪费了难得的良机?于是,他开始筹划建立一个如元、明般的大一统国家。可见,若非多尔衮,其他清军将领大多仍囿于从明朝抢夺利益的旧思维,难以产生彻底取代明朝的念头。他对统一天下的执着深刻影响了清朝内部,甚至使他成为清朝实际的领导核心。大臣们知晓多尔衮的威名,却很少关注顺治皇帝,这不仅因为多尔衮的身份地位,更因为他对国家未来的远见得到了广泛认同。

其次,多尔衮动员全国兵力攻破山海关,赌上了清朝的前途。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清军入关后,无论是明朝军队还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实力都难与清军匹敌,但当时的清军并不确定这一点。在与明朝的多次战役中,虽然取得胜利,但也深感明朝仍有强大的潜力。对此,清军另一位实际领导人蒙格建议采取试探性进攻,主力留守关外,保持进退自如的战略态势。此策略谨慎且合情合理,既保留了后路,也避免了全力一搏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但要想真正完成统一,畏首畏尾只会缩小成功的机会。多尔衮大胆押注,当吴三桂请求借兵时,他只给出两个选项:投降清军,让清军大举入关,或等待清军强攻山海关。事实证明,多尔衮的决断无误。凭借绝对优势的兵力,清军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明朝内部已无力与之抗衡。虽然南明政权后来在南方成立,但如秋后的蚂蚱般岌岌可危。若无多尔衮的魄力,清朝可能仍以山海关外为核心,影响力局限于北京一带,后续战事充满变数,统一全国的进程也会变得更为艰难。正如古语所说,狮子搏兔尚且全力以赴,争夺天下若顾此失彼,怎能取得最终胜利?

第三,多尔衮果断决策将都城迁至北京,这为清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清军入关后,内部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派主张分出部分兵力守卫北京,继续巩固北方大本营的发展。另一派以多尔衮为首,主张直接迁都北京,将清朝的重心从关外转移到关内,向南扩展影响力。前者并非没有道理,毕竟早在皇太极时期,蒙古、女真、汉族等多民族已逐步融合,北方政权实力逐渐强盛,慢慢吸纳中原文化,也许用时间慢慢蚕食明朝并非不可行。但这一策略存在明显风险,国家发展的变数较大。历史上的金国便采取类似方针,统一北方后停滞不前,最终在南宋和蒙古的夹击下走向灭亡。不同的是,金国当时力量有限,而多尔衮认为,清军现已远胜明军,南明政权更是无法与当年的南宋相提并论。中原大地,如此良机不取,何时再有?他排除异议,坚决主张迁都北京,以此作为政治中心,推动对南明的军事行动,力求早日实现全国统一。虽然后续过程中多尔衮也犯了不少错误,但他的战略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清朝因此定都北京,向外扩展影响力,逐渐稳固了统治。与金国不同的是,清朝拥有较为扎实的民族融合基础,积极接受中原文化,赢得了更广泛的民心,没有遭遇强烈排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多尔衮在巩固朝政上的努力。尽管前述六大弊政成为他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引发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并激发了南明政权的抵抗高潮,但多尔衮对内政的管理能力却不可忽视。特别是他果断处死权臣豪格,虽然引起争议,却有效集中清朝的权力。如此一来,清军在军事实力的绝对优势下对南明发动攻势,南明根本无力抵挡。后来的康熙皇帝能像指挥自己的手臂般,平定三藩、驱逐沙俄,正是得益于这套稳固的政治军事基础。世人往往因为顺治皇帝诛杀多尔衮而对其存有偏见,但在分析个人权力斗争和国家政治发展时,应当分清二者。顺治皇帝给出的诛杀理由,大多是因为多尔衮影响了他对国家的掌控。然而,顺治似乎忘了,当初若非多尔衮主动放权,蒙格严密牵制多尔衮,自己的皇位是否还能稳固尚难断言。更何况乾隆皇帝即位后还特地为多尔衮平反,说明后世对多尔衮贡献的肯定。

综上所述,正是在这四项重要决策的支持下,多尔衮虽然对他的时代皇帝和政敌有亏欠,但他为清朝成为大一统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往往有得必有失,每一个选择都必然伴随相应的后果。究竟对错如何,不应由我们自我评判,也不完全取决于同时代人的观点,而应交由后人公正评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吕... 文丑、典韦、马超、许褚、黄忠等杰出将领,均曾凭借个人之力与四位对手展开激战。那么,哪一场战斗的含金量...
原创 法... 曹操,作为三国历史中最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其精明和能干无可置疑,正是他创立了强大的曹魏帝国。然而,曹...
原创 让... 公元13世纪,以铁木真为首的黄金家族带,带领着十几万的蒙古铁骑,历经半个世纪,打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
原创 慈... 精品长文创作季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独特的女性人物,统治了晚清48年,创下...
原创 遗... 东晋能苟延残喘百年,真正的奠基者并不是开国皇帝司马睿,而是他的儿子——晋明帝司马绍。尽管如此,司马绍...
感受能量的另一种模样 王蕾 “煤窑三百六十,昼夜出炭。”《大同府志》中,记载着光绪年间大同采煤的盛况。 在晋华宫国家矿山公...
古希腊罗马技术的起源于何地 Noria 水车 / Wikimedia Commons 农业、制陶、纺织等基本工艺,以及语言、生火...
探秘殷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迎暑期... 小游客与妈妈在殷墟博物馆参观“亚长”牛尊。人民网 辛静摄 人民网安阳7月20日电 (辛静)随着暑期的...
原创 宋...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宋朝历史上最荒唐的帝王——宋度宗赵禥。他的才华横溢,除了身份是皇帝之外,还在...
考古新发现!兵马俑修复发现10... 本文转自【央视一套】; 近年来,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借助科技手段,在出土的陶俑身上新...
原创 韩... 最近网上到处都是关于韩国申遗失败的消息,说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闭了韩国的申遗通道,五项非遗项目被除...
原创 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位名将出征,保障自身的粮食供应和切断敌方的粮草补给,始终是...
家传之宝: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 在广东湛江的一处静谧居所,黄先生家中珍藏着一件世代相传的宝物 —— 一枚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十文(...
原创 唐... 薛仁贵和王宝钏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颇广,但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不是薛平贵,而是与他名字只差一个字的...
三国乱世里,他位列曹魏五子良将... 建安二十四年的秋雨,比任何时候都冷。樊城的城墙在洪水里泡得发胀,于禁站在堤岸高处,看着七军的营帐像漂...
原创 当... 在中国古代史中,有不少因行刺而丧命或差点丧命的政治人物。东汉末年,江东小霸王孙策在狩猎时被许贡门下的...
原创 临...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每当我读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话时,内心总会被深深震撼。随之而来的是一...
原创 沉... 从北京新文化街往北穿过闹市口中街,步入文华胡同深处,灰墙黛瓦、飞檐翘角间,北京李大钊故居静静矗立。院...
原创 慈... 1908年11月15日,年已75岁的慈禧太皇太后(人们尊称她为“老佛爷”)去世,享年高寿。对于皇宫内...
历史的见证与传承:康熙通宝背临... 在天津市津南区,宋先生家族世代珍藏着一枚意义非凡的康熙通宝背临满汉双文罗汉钱。这枚钱币历经岁月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