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清军,在吴三桂的纵容和引导下,突破了山海关这道重要关口。紧接着,吴三桂联合清军共同出击,击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清军正式占领了北京城,标志着这一少数民族政权不仅登上了中国的统治舞台,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政权主导的王朝。从此,中国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满清王朝摩拳擦掌,准备接管整个中国大地。
然而,仅仅过去一年,多尔衮便推行了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以及屠城等六大严重弊政,这些苛政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令清朝对南方地区的统治陷入了严重危机。如果不是清朝后来采取了更加严厉的镇压手段,逐步纠正这些暴虐政策,整个中国的统一和发展或许都会受到极大威胁。因而,历史上的多尔衮形象难以得到正面评价。但若没有多尔衮,清朝的大一统格局是否还能实现呢?
回顾古代历史,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古人对国家治理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他们是在摸索中前进,难免犯下错误。从多尔衮的一生来看,他至少做出了四个至关重要的正确决策。没有这四个决定,清朝的大一统版图恐怕难以出现。
首先,多尔衮确立了统一天下的政治方针。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领袖不同,他并不满足于辽东地区或中国北部的局部统治,而是像中原的各方势力一样,坚定追求统一全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尤其是在清军接连击败明朝军队之后,当许多清军将领还在考虑与明朝分割天下时,多尔衮已经下定决心要取代明朝。相比之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战略目标则较为保守,他们仅仅希望将山海关以北的地区纳入控制范围。皇太极在位时,多尔衮虽有异议,却无力改变皇太极的政策。直到皇太极去世,多尔衮的野心才得以显现。他认为,清军多次成功绕道进入中原,却依旧以掠夺为主,这样的策略极为短视,尤其面对内部已经四分五裂、危机重重的明朝。若此时不乘机取天下,岂不是浪费了难得的良机?于是,他开始筹划建立一个如元、明般的大一统国家。可见,若非多尔衮,其他清军将领大多仍囿于从明朝抢夺利益的旧思维,难以产生彻底取代明朝的念头。他对统一天下的执着深刻影响了清朝内部,甚至使他成为清朝实际的领导核心。大臣们知晓多尔衮的威名,却很少关注顺治皇帝,这不仅因为多尔衮的身份地位,更因为他对国家未来的远见得到了广泛认同。
其次,多尔衮动员全国兵力攻破山海关,赌上了清朝的前途。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清军入关后,无论是明朝军队还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实力都难与清军匹敌,但当时的清军并不确定这一点。在与明朝的多次战役中,虽然取得胜利,但也深感明朝仍有强大的潜力。对此,清军另一位实际领导人蒙格建议采取试探性进攻,主力留守关外,保持进退自如的战略态势。此策略谨慎且合情合理,既保留了后路,也避免了全力一搏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但要想真正完成统一,畏首畏尾只会缩小成功的机会。多尔衮大胆押注,当吴三桂请求借兵时,他只给出两个选项:投降清军,让清军大举入关,或等待清军强攻山海关。事实证明,多尔衮的决断无误。凭借绝对优势的兵力,清军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明朝内部已无力与之抗衡。虽然南明政权后来在南方成立,但如秋后的蚂蚱般岌岌可危。若无多尔衮的魄力,清朝可能仍以山海关外为核心,影响力局限于北京一带,后续战事充满变数,统一全国的进程也会变得更为艰难。正如古语所说,狮子搏兔尚且全力以赴,争夺天下若顾此失彼,怎能取得最终胜利?
第三,多尔衮果断决策将都城迁至北京,这为清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清军入关后,内部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派主张分出部分兵力守卫北京,继续巩固北方大本营的发展。另一派以多尔衮为首,主张直接迁都北京,将清朝的重心从关外转移到关内,向南扩展影响力。前者并非没有道理,毕竟早在皇太极时期,蒙古、女真、汉族等多民族已逐步融合,北方政权实力逐渐强盛,慢慢吸纳中原文化,也许用时间慢慢蚕食明朝并非不可行。但这一策略存在明显风险,国家发展的变数较大。历史上的金国便采取类似方针,统一北方后停滞不前,最终在南宋和蒙古的夹击下走向灭亡。不同的是,金国当时力量有限,而多尔衮认为,清军现已远胜明军,南明政权更是无法与当年的南宋相提并论。中原大地,如此良机不取,何时再有?他排除异议,坚决主张迁都北京,以此作为政治中心,推动对南明的军事行动,力求早日实现全国统一。虽然后续过程中多尔衮也犯了不少错误,但他的战略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清朝因此定都北京,向外扩展影响力,逐渐稳固了统治。与金国不同的是,清朝拥有较为扎实的民族融合基础,积极接受中原文化,赢得了更广泛的民心,没有遭遇强烈排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多尔衮在巩固朝政上的努力。尽管前述六大弊政成为他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引发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并激发了南明政权的抵抗高潮,但多尔衮对内政的管理能力却不可忽视。特别是他果断处死权臣豪格,虽然引起争议,却有效集中清朝的权力。如此一来,清军在军事实力的绝对优势下对南明发动攻势,南明根本无力抵挡。后来的康熙皇帝能像指挥自己的手臂般,平定三藩、驱逐沙俄,正是得益于这套稳固的政治军事基础。世人往往因为顺治皇帝诛杀多尔衮而对其存有偏见,但在分析个人权力斗争和国家政治发展时,应当分清二者。顺治皇帝给出的诛杀理由,大多是因为多尔衮影响了他对国家的掌控。然而,顺治似乎忘了,当初若非多尔衮主动放权,蒙格严密牵制多尔衮,自己的皇位是否还能稳固尚难断言。更何况乾隆皇帝即位后还特地为多尔衮平反,说明后世对多尔衮贡献的肯定。
综上所述,正是在这四项重要决策的支持下,多尔衮虽然对他的时代皇帝和政敌有亏欠,但他为清朝成为大一统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往往有得必有失,每一个选择都必然伴随相应的后果。究竟对错如何,不应由我们自我评判,也不完全取决于同时代人的观点,而应交由后人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