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清朝时期的“兵”代表着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即大清的正规军队,主要包含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直接归属皇帝管辖,成员是经过挑选的16岁以上的满族八旗男性,而绿营军则是由招募的汉人所组成,也是征用汉人在清兵入关后组建的军队。由于汉人部队使用绿旗作为标志,因此习惯上称之为绿营兵,或称绿旗兵。
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兵,其使命都是为了保家卫国。唯一区别在于这两支部队的重要性和朝廷的重视程度不同。根据常规设置,八旗军通常负责驻守京师,保护皇帝,类似于现代的卫戍部队,是当时清朝内最为精锐的军队。而相较之下,由于绿营军由汉人构成,因此在地位上显得较为低微,然而汉人数量众多,兵力遍布全国,总人数比八旗军要多出几十倍。
随着大清的建国,绿营军逐渐取代了八旗军在军中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由于八旗兵长期享有优越的待遇,在三藩起事时大获全败,难以抵抗敌人的进攻,因此当时平息三藩之乱基本上是绿营兵的功劳。雍正皇帝继位后,采取了整顿军队的措施,以“八旗为满洲根本”为理念进行改革,终于使得八旗兵的士气得以振奋。
谈到“勇”与“兵”的区别,可以说前者犹如亲生母亲精心抚养,而后者则如同后母所养。面对战争,如果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兵力都不足,各地会临时招募当地的乡勇,以组建乡勇军。这类军队在战斗结束后会迅速解散,实际上不算作正式军队,自然也没有具体的编制。在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湘军的将领曾国藩把这些非正式的乡勇改称为练勇,建立了勇营。从此之后,“勇”字逐渐取代了“兵”,成为了国家主要的军事力量。实际上,勇营实际上是领取军饷的私人武装力量,他们只对招募自己的指挥官效忠,而不直接向皇帝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