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正式成立,轻工业部也宣告成立,黄炎培被任命为该部的部长。黄炎培之后,贾拓夫和沙千里先后担任了部长职务。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是曾担任轻工业部第一副部长的宋乃德,他的故事充满了历史的波澜与风云。
宋乃德,1905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城关镇西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时,他在家乡接受教育,曾就读于山西省第一中学。在求学期间,宋乃德广泛阅读了许多进步的书籍与报刊,这些资料让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逐渐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宋乃德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实施了大规模的白色恐怖政策。面对严峻形势,党的工作转入了地下。在这一时期,宋乃德积极投身于党的地下活动,主要活跃于沁源、安泽和霍县等地,广泛宣传党的思想,推动党的力量壮大,并组织发动了农民暴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乃德被任命为山西省第五专区的巡视员,并兼任潞城县抗日县长。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地方的民众和八路军紧密合作,尤其是在晋东南的“九路围攻”中,他为八路军提供了大量的军粮,并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朱德和彭德怀的高度评价。
1940年,宋乃德随黄克诚领导的344旅和新2旅转战豫皖苏地区,担任八路军第五纵队的供给部部长,并参与了著名的黄桥战役。在这段时间里,宋乃德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有两件事至今仍为人传颂。首先,他三度拜访了著名教育家江重言,邀请他担任盐阜区联立中学校长。江重言感动于宋乃德的诚意,最终答应出山担任校长,这一事件在当地流传甚广,被称为“宋乃德三请江重言”。其次,宋乃德带领军民修建了一条长达90华里的堤坝,后来这座堤坝被誉为“宋公堤”,至今在苏北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歌谣:“从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斗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
解放战争时期,宋乃德跟随新四军第三师前往东北,担任了辽宁通辽地区专员、中共嫩江省财委书记、黑龙江省财政厅长等职务,并参与了著名的辽沈战役。战后,他随四野部队南下,一路征战直至湖广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宋乃德留在湖南工作,担任湖南省财委副主任兼财政厅长。在此期间,他采取了经济、行政和舆论等手段,有效打击了粮商的违法行为,坚决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1953年,宋乃德的职务发生了变动,他被调至北京,出任轻工业部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部长。在此期间,宋乃德因推广河南七里营人民公社办工业的经验,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然而,1959年的庐山会议却让他遭遇了人生的巨大坎坷。会议期间,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等人被错误批判,并被免职。庐山会议后,宋乃德被错误地定为“彭黄死党”,并被认为是轻工业部“反党宗派集团”的首领。最终,他被下放到湖北汉阳的造纸厂担任副厂长。
在随后的“四清运动”和“十年运动”中,宋乃德不断遭受错误批斗,直至1967年2月23日,他含冤去世,年仅62岁。
“四人帮”被粉碎后,轻工业部党组对宋乃德的案件进行了重新审查,认为这是一宗冤案,并得到了中央的批准。最终,宋乃德得到了平反昭雪。1980年2月,轻工业部在八宝山举行了宋乃德的追悼会,并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悼念这位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