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宫剧的朋友们,想必对那些头戴红缨斗笠、梳着大辫子的清朝士兵印象深刻。他们的军服正中央,总会绘制一个大大的圆圈,里面不是写着“兵”,就是刻着“丁”,或是“卒”、“勇”,看起来就像是给这些士兵贴上了标签似的,仿佛成了待售的商品。
那么,这些兵服上为什么非得贴上“标签”呢?而“兵、丁、卒、勇”这几个字,又各自代表了什么含义呢?
有人这样解释:兵和卒就像象棋里的“兵”和“小卒”,是清朝中最低等级的士兵,主要负责冲锋陷阵,充当炮灰。换句话说,只要长官一声令下,这些兵卒就得冲锋,送命的角色。而丁和勇则有所不同,这些都是立过战功,被长官提拔起来的“有身份”的士兵,尤其是“勇”,代表着勇气,是荣耀的象征,是兵卒中的佼佼者,有点类似于兵卒长的职位。
一般来说,战斗时,丁和勇会被安排在最后的冲锋环节,意味着他们的出场往往决定着战局的胜负。
那么,这些说法真的可信吗?
答案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接下来,就让我来为你仔细分析分析,这些“兵、丁、卒、勇”究竟意味着什么吧!
首先来说“勇”和“兵”。
提到“勇”,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勇猛”、“狠厉”,比如武松一人独斗猛虎,展现了非凡的勇气;或者一个小姑娘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打了三个小流氓巴掌,把对方打得晕头转向……这样的例子让“勇”成为了被人们赞颂的品质。
然而,现实与这个字面意义却大相径庭。清朝军队中的“勇”,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勇猛”,反而是所有士兵中最底层的存在。
是不是让你感到非常意外?
但事实确实如此。
在清朝,“勇”指的其实是“乡勇”,换句话说就是雇佣兵。听起来还算文雅,但本质上他们没有正规军的编制,不签长期合同,只是按日领工资的临时工。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晚清时期,清军与捻军交战,一支三千人的先锋部队计划抢夺军功,想趁捻军不备来个突然袭击,结果却中了捻军的埋伏,惨败逃生。
逃出来的团长牛录额真苏和泰,带着仅剩的五百余人撤退,边撤边忧心忡忡地对副官阿林保说:
“前面有胡和塞土匪,人数过千,那个胡胖子最恨咱们清军了,要是开战,咱们这点人根本不够对付。”
副官阿林保却笑着说:
“别担心,我们这附近村镇里可以临时招一千乡勇来顶数,乡勇比我们正规军还厉害。到时候他们一站出来,胡和塞也不敢动咱们。过了乌龙山后,再把他们遣散就行了,没啥问题。”
苏和泰虽点头,但还是有点怀疑,问:
“这真能行吗?”
阿林保自信满满地拍胸脯保证:
“放心,连八旗军都这么干,大清的军魂早就没了……”
苏和泰望着晚霞,苦笑道:
“看来也只能这样了。”
于是,阿林保不停招募乡勇,先锋队很快壮大起来,不过新兵大多衣服上都被画了个“勇”字。
苏和泰看着以乡勇为主的新部队,表情复杂。虽然不确定他们的战斗力,但精神状态明显比之前正规军好很多,且改进明显。
果不其然,凭借乡勇护卫,先锋队顺利通过乌龙山,甚至收到了胡和塞赠送的五百两白银。更让苏和泰哭笑不得的是,银子旁边还有一封胡和塞亲笔写的密信:
“咱们井水不犯河水,这点银子算不上礼物,权当交个朋友。”
落款:胡和塞
苏和泰看完信,望着被阿林保解散的乡勇们,仰天长叹:
“大清,怎能不亡呢……”
这就是“勇”当时的真实写照——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简单来说,只有军事行动需要补充兵力时,清军才会在民间临时招募这些“勇”,事后立刻遣散。他们没有长期稳定的职位,没有编制,甚至比普通百姓的地位还低。
相比“勇”,“兵”字军服的士兵则完全不同。他们是清军正规部队,拥有编制和合同,是职业军人。
待遇更是天壤之别:兵按月领取薪水,享受“五险一金”,还有退休保障;而“勇”打仗只是兼职,赚点“外快”,平时还得从事农活或替地主放牛等工作。
晚清时,曾国藩创立湘军,试图将乡勇正规化,编制化,称为“练勇”,并发放粮饷,使他们享受国家待遇。
但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为了避免慈禧怀疑其聚集势力,迅速解散了练勇,取消编制,打碎了他们的铁饭碗。
所以,“勇”最终还是没能真正强大起来,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接着来看“卒”。
“卒”字听起来虽带有“死亡”的意味,但他们属于城防军,直接隶属政府管理,算是准军事人员,类似警察的角色。
既然由政府直接管辖,卒不用随军出征,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比如在街头贴告示、巡逻等。
像衙役、狱卒就是卒的典型代表。
最后讲讲“丁”。
“丁”严格来说不算士兵,更像是政府的杂役,属于后勤人员。
例如看管库房的是“库丁”,负责税务的是“税丁”,管理盐务的是“盐丁”,专门处理洋人签证的是“洋丁”……诸如此类。
总结来说,“兵”是正规军,“勇”是临时雇佣兵,“卒”管治安,“丁”负责后勤。明白了吗?
千万别弄错了这些身份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