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国中,司马懿在识破空城计之后,为什么还要撤走军队呢?
迪丽瓦拉
2025-09-24 03:33:28
0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为世人生动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在当时,诸葛亮因轻信马谡的才能而任命他守街亭,结果导致失守这一关键战略要地,进而使蜀军的粮草运输线全面崩溃。面对这一严峻局面,诸葛亮被迫命令全军有序撤退回汉中,而他本人则独自坚守西城,面对司马懿的大军。随即,一出精彩绝伦的戏码徐徐展开,空城计果真让司马懿驻足不前。可若说司马懿完全不知空城计真假,恐怕难以令人信服。那么,既然他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为何仍选择撤军呢?理由很简单——司马懿深知若不撤军,他极有可能会陪葬于此。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他绝不愿重演,唯有保全自身价值,留在魏国领土内才能保障安全。

小说中的空城计描写极为精彩,诸葛亮临危不乱的从容神态尤为令人钦佩。然而,细细分析这场空城计,其实存在至少四个明显漏洞,皆属兵家大忌,任何一处出错,都可能令诸葛亮命丧黄泉。虽然司马懿生性多疑,但这不过是两位顶尖谋士之间的“默契”而已。首先,诸葛亮在四个城门处各安排了二十多名士兵假扮百姓打扫,这样的伪装根本难以蒙混过司马懿。既然瞒不过去,诸葛亮为何仍要如此掩饰?这无疑让司马懿怀疑这是故意诈他,若背后真有伏兵,二十余人能有多大作用?在万人的大军面前,这点力量微不足道。其次,诸葛亮身边的两个书童面对十五万魏军,理应流露出几分畏惧。要知道,若魏军一举进攻,西城不攻自破。即使书童不了解城内实情,但面对如此强敌,怎可能像诸葛亮那样神色自若?只要司马懿盯着他们观察,必能察觉异常。再次,诸葛亮坐镇城楼实在冒险。司马懿虽多疑,但只需派两名神射手瞄准诸葛亮,便足以扰乱其镇定。汉末三国的战场,绝非春秋战国讲究“先通气再开战”的模式,偷袭突袭随时可能发生。若司马懿突袭成功,即使蜀军有伏兵也难以发挥作用。最后,试探性进攻的策略本可轻松实行。司马懿在获知街亭战败后,深知蜀军粮草短缺、势必撤退,正是进攻西城的大好机会。他本可派遣一万精兵试探,十三万主力驻扎防守,再派一万斥候广布周边,即便遇伏也可从容应对。毕竟魏国实力远超蜀国,诸葛亮想一口气击败十五万大军,实属不现实。可司马懿却未曾尝试试探攻城,实在令人怀疑其真意。后世评价道,如果不是顾及司马懿的颜面,恐怕诸葛亮自己都会跳下城楼,对司马懿说:“这局不算,下局再战。”

既然司马懿看破空城计,为何仍选择撤军?这必须从马谡失街亭的影响以及魏国内部的政治局势说起。马谡失街亭直接导致蜀军防线崩溃,司马懿与魏国君臣对此心知肚明。作为魏军前线统帅,司马懿必须追击诸葛亮,否则难以向魏明帝曹睿交代,也无法稳定军心。于是,两位顶级谋士在不同阵营中,已开始策划一场堪称“演戏”的博弈。当司马懿抵达西城城楼下,见到诸葛亮主动现身,便知对方已为自己预留了撤兵的借口。接下来,司马懿只需配合诸葛亮,展现自己多疑固执的性格特征,便能轻易解除蜀国危机。蜀军危机解除后,司马懿又需诸葛亮制造伏兵追击的假象——所谓“悬羊击鼓”,以便双方皆能各取所需。司马懿成功向曹睿证明判断准确,曹睿也深信魏国除了司马懿,无人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如此,十五万大军得以保存,诸葛亮北进之势未得遏制,魏国危如累卵。

司马懿为何如此费心讨好曹睿?除了“飞鸟尽,良弓藏”的隐忧,更因曹操与曹丕对曹睿的影响深远。曹操虽然疑虑司马懿,但能有效压制他,主张“可用可大用但不可掌权”。身为司马懿师傅的曹丕,也认可此观点,并传授给曹睿。司马懿清楚,曹睿重用自己,是因他仍具用武之地。若在西城活捉或击杀诸葛亮,反而失去存在价值。到时,君臣间必爆发激烈斗争。曹睿年轻有为,背后更有众多曹操旧臣支持,司马懿的处境将极为艰难。虽心有不甘,却不得不放走诸葛亮。对司马懿而言,杀或不杀诸葛亮影响有限。诸葛亮军事才能高超,但绝非压倒性优势。只要避战,使诸葛亮计策失效,何惧之有?曾经诸葛亮为激司马懿出战,送上妇人衣物羞辱,对方淡然回以“受之”二字,令诸葛亮无可奈何。

司马懿的谋略,远非空城计中表现的“愚钝”可比。其谋划不仅局限于这一局,更着眼于魏国的长远发展。曹操能制衡他,司马懿并不在意;曹丕戒备他,也未成心事;但曹睿若想除掉自己,司马懿绝不允许。天下大势依然倾向曹睿,司马懿只能忍耐,塑造贤相形象,为未来铺路。诸葛亮逝世后,曹睿仍未动司马懿,正因当时幽州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为司马懿提供了领兵机会。若无此乱,司马懿或已被幽禁,远离政治中心。幽州地处边陲,历来不服中央,魏国建立后更是时叛时降,令魏明帝头疼不已。辽水泛滥导致讨伐公孙渊受阻后,公孙渊趾高气扬。无奈之下,曹睿再度请司马懿出山。公元238年(景初二年),司马懿率四万步骑兵,采用声东击西策略,多旗示南,主力悄然过辽水,令公孙渊措手不及,只得退守襄平。公孙渊为缓解压力,求助孙权,虽孙权派兵援助,却不久被击退,辽东最终归魏。

魏明帝虽欲整顿司马懿,但终未施行,身体状况渐差,只能寄望司马懿忠诚。岂料司马懿暗藏锋芒,至249年乘曹爽与曹芳外出扫墓之机,起兵政变,掌控京都兵权,将曹魏军权收入司马家族。更惨的是,曹爽本可召兵反击,却被司马懿智计骗服,最终冤死狱中。如此老谋深算者,在空城计中竟显“糊涂”,令人难以置信。

战争无非是政治博弈的延续与体现。诸葛亮志在完成刘备遗愿,恢复汉室,却遇上难以攻破的司马懿,终究束手无策。司马懿若主动出击,或许有机会击败诸葛亮。凭借魏国的国力和主场优势,即使胜算不高,也绝非毫无可能。可司马懿宁愿被天下轻视,也不愿冒险成名,这足见其心机深沉。故后人再论空城计,不妨站在司马懿视角思考,若真的杀死诸葛亮,他还能完成魏国大业吗?将天下人皆视为棋子,这种气魄,世间又有几人可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奴役人”的野蛮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无论是奴隶制带来的枷锁、封建制度下的...
原创 1... 这是一组由民族学者江应樑教授在1937年拍摄的珍贵老照片,记录的是傣族男子的日常生活场景。江教授当时...
原创 关...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东吴地理位置优越,长江天堑为天然屏障;蜀汉坚守巴蜀,地势易守难攻,且武将众多,人...
原创 他... 黄埔军校因其卓越的军事教育,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军事人才,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军事摇篮。尽管这所...
花脚大仙分享:《观天下——大明...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系列5 南京博物院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南京博物院“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
原创 道... 为了养活这些藩王,即便崇祯帝不得不“卖肾”,也根本无法支撑他们的生活费!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年终一盘点...
左宗棠的性格为何如此嚣张:有时... 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请进入敝号页面点亮“星标”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载左宗棠(谥...
原创 古... 中国古代的战争经历了无数次,而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例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钜鹿...
原创 此... 提到三国时期的名将,大家通常会想到蜀汉的“五虎上将”和曹魏的“五子良将”,但提到东吴,知名的上将就显...
原创 历... 1382年8月,马皇后因病重卧床,朱元璋的朝臣们纷纷请求为她祈祷,或者寻找名医来治疗她的病。大家都感...
原创 溥... 溥仪并非皇帝,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清朝的灭亡,也意味着中国两千多年...
原创 嘉... 乾隆死后,嘉庆继位后迅速将乾隆宠信的权臣和珅逮捕并关进了监牢,同时查抄了他的所有家产。和珅因长期深得...
原创 周... 周瑜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却又很陌生的人物。大多数人了解他,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书中的周瑜给人的...
原创 朱...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朝代几乎都有一位“太宗”皇帝,但明朝却没有。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明朝...
原创 三... 自古以来,凡是有政权的地方,就会有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争的规模大小都无数,...
原创 俄... 近日,有观点重提历史文件《开罗宣言》,引发各界对地区局势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该宣言作为二战期间的重要国...
原创 老... 一组三四十年代苏联集体农庄老照片,农民的脸上满是幸福。无疑这是一组集体农庄的宣传照。 集体农庄,是苏...
原创 三...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许多英雄豪杰纷纷崭露头角。而在这段历史中,三国时期...
京都的宋元佛画展,其实可以说更... 之所以十月又计划去京都,主要原因是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宋元佛画——东渡日本的诸佛》,而且我特意选在了换...
原创 光... 光绪皇帝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引起了历史学者的广泛讨论,特别是关于他是否被慈禧太后毒死的问题。光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