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吧朋友们
我们之间,就差一个置顶星标
权力可以摧毁城邦,却难以摧毁一个民族的制度、信仰与生活方式。
在被罗马征服之后的近九百年里,希腊人并未成为帝国记忆中的注脚,他们在被统治的现实中保有语言、制度、精神和文化的连续性,构成古典世界文明延续的关键力量。
亲历希腊独立战争的英国历史学家乔治·芬利,融合革命者的情怀与历史家的考据,跨越“古典—中世纪”断裂,在上海书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一书中以希腊为中心讲述这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
[英]乔治·芬利 著
吕厚量 译
定价:120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
著译者简介
乔治·芬利(George Finlay,1799—18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于格拉斯哥大学、哥廷根大学、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却对希腊解放事业充满热情,在希腊独立战争中追随拜伦勋爵,后定居希腊。他积极投身希腊的国家改善计划,但收效甚微,此后便将注意力转向历史研究,其七卷本巨著《罗马征服以来的希腊史:前146—1864》被视作吉本以来英国史学界最伟大的著作,也成为研究希腊历史、罗马帝国后期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历史无法绕过的经典。
吕厚量,爱丁堡大学古典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掌握古希腊语、拉丁语、英语、法语,主要从事古希腊罗马史研究。已出版专著Xenophon’s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古希腊史学中帝国形象的演变研究》;独立译作《罗马革命》《汤因比传》《塔西佗》。
内容简介
公元前146年,罗马共和国摧毁科林斯,彻底征服希腊;公元716年,伊苏里亚人利奥三世登基,东部帝国的罗马主导影响近乎消失。围绕这段覆盖古典晚期、中世纪,长近九百年的历史,继承爱德华·吉本衣钵、亲身参与希腊独立战争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乔治·芬利上溯马其顿帝国,下沿拜占庭帝国,系统、透辟地分析了罗马统治下希腊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不仅记录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还关注民众生活、经济结构、地方治理等面向,全方位展现了罗马以军事、政治征服希腊也反受希腊文明、制度影响的复杂互动,既为专业学者提供了详实的史料与框架,也为公众理解希腊文明的连续性及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韧性打开了窗口。这部凝聚芬利“爱希腊”深情的鸿篇巨制作不仅是19世纪欧洲古典学与公共史学完美融合的经典范本,更是希腊古典晚期史、罗马帝国史、拜占庭史领域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著作,其跨时代的历史视野与人文关怀,对理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至今仍具启发意义。
精彩评论
芬利勇敢地选择了一个不俗的题目,并唤起人们对它的注意。他虽然一直把希腊放在前景,却提供了一部关于东方帝国的相当完备的史纲。
——G. P. 古奇《十九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
吉本的衣钵在英国传给了乔治•芬利……这部书是吉本以来英国史学界最伟大的著作。这部书从头到尾都表现着创造性的研究和对这个题目透辟的了解。
——J. W. 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芬利先生的这部史学巨著凭借其卓越的学术价值与深刻洞见闻名遐迩。这部承载着他对希腊深情的经典之作如今走进中文读者的视野,历经磨难的希腊民众的故事、保留火种的希腊文明的画卷都生动展现在字里行间,折射出希腊精神的熠熠光辉……
——陈志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席教授
罗马军团剥夺了希腊城邦的独立,却在文化交融中完成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角色转换,谱写希腊罗马文明合体的新章。阅芬利《罗马统治下的希腊》一书,可知古代西方文明的深层基因所在。
——郭小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
目录
总序
编者序
前五卷序
本卷序
第一章 从希腊被征服到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首都(前146—330年)
第二章 从君士坦丁堡被确立为罗马帝国首都到查士丁尼即位(330—527年)
第三章 查士丁尼时代希腊人的生活状况(527—565年)
第四章 从查士丁尼之死到希拉克略恢复罗马在东方的势力(565—633年)
第五章 从穆斯林入侵叙利亚到罗马帝国势力在东方的消亡(633—716年)
大事记
乔治·芬利自传
总序节选
乔治·芬利(George Finlay, 1799年12月21日—1875年1月26日)是一位英国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新教商人与政府职员家庭,在苏格兰接受了启蒙教育,并先后前往格拉斯哥大学、哥廷根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深造,主攻法律学科。在苏格兰启蒙运动和德意志大学教育的洗礼下,乔治·芬利成长为一位通晓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具备法学、经济学与古典学学术背景,胸怀“爱希腊”情结与从政热情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并担任过英国雅典学院负责人,主持过基克拉底文明的遗迹发掘与文物整理研究工作。在投身于希腊民族革命与独立后初期的经济建设事业后,年逾五旬的乔治·芬利毅然退出政界与商界,倾注自己的后半生心血写就了《罗马征服以来的希腊史:前146—1864》(A History of Greece, From Its Conquest by the Romans to the Present Time)这部七卷本巨著,记述了希腊地区在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治下,以及民族革命时代的历史进程。
鉴于乔治·芬利本人作为希腊民族独立运动的目击者与参与者的特殊身份,《希腊史》第七卷所记述的内容,一直作为珍贵史料而受到19世纪希腊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而乔治·芬利《希腊史》的前六卷,则由于出版年代较早、处理的题材相对冷僻,较少受到西方史学界的重视[于2014年将整套《希腊史》收入“剑桥文库”(Cambridge Library Collection)经典再版计划的剑桥大学出版社编辑慧眼识珠,或许是个极其难得的例外]。然而,译者认为,这部巨著的中译本的面世,对于中文读者了解19世纪西方史学的成就、希腊地区从被罗马共和国征服到建立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整体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以芬利为代表的在苏格兰启蒙运动与德意志大学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都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意义。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之旧史》一文中,曾以痛心疾首的口吻总结过在民国思想史上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中国旧史学之“四弊”,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诚然,中国古代史学的当代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梁任公当年振聋发聩的口号进行了学术批评与修正。然而,梁启超与乔治·芬利这样两位不同时空与文化背景中的史学家、思想界与实干家,能够生发出如此心有灵犀的相似史学见解,着实令人惊讶称奇。与梁启超的史学理想不谋而合的是,乔治·芬利同样渴望通过自己的史学著述,消除古往今来希腊史叙述模式中的“四弊”。他的巨著《希腊史》执着地在罗马帝国史与拜占庭史罗列的帝王将相家谱与宗教派系纷争中,追踪希腊民族、国家的来龙去脉与早期萌芽。他无时无刻不以同情、关切的目光留意不同时代里希腊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尤其是与他们的切身体验与感受息息相关的经济条件与精神面貌。乔治·芬利在《希腊史》中频繁运用古今案例对比的方法,在令读者感叹作者知识之广博、眼界之开阔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思索遥远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明确无误、实实在在的密切联系。此外,与大多数启蒙运动的旗手相似,在沉浸于对罗马史、拜占庭史与奥斯曼帝国史上的领土归属、币值变化与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的细致考证之余,乔治·芬利从未忽视对各个时代文化艺术成就与思想教育发展状况的观察,从未忘记表达自身誓与罪恶的奴隶制战斗到底的知识分子个人理想。
与爱德华·吉本的名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一样,乔治·芬利的《希腊史》提供了从中长时段的视角出发,观察、思考希腊语世界在从罗马帝国盛期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千余年间的版图变化、兴衰浮沉的相对完整且高度精练的叙述体系。毋庸置疑的是,随着“古典晚期”研究、拜占庭史研究等史学分支在20世纪成为显学并取得巨大突破,吉本与芬利的鸿篇巨制在很多细节方面已经过时。但同样无可辩驳的是,由于20世纪以来的史学潮流对宏大叙事风格的批判,加上传统叙事史学的衰落,撰写古典时代以降希腊世界通史的工作再未在英法德语学界推出过堪与吉本、芬利的名著比肩的成果。因此,对于初涉古典、中古希腊史的中文读者而言,乔治·芬利的《希腊史》仍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入门参考书。
综观文艺复兴以来思想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启蒙运动时代构成了人类精神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不可替代与复制的重要转折点与成长阶段。近年来的思想文化史研究则在不断突破传统历史叙述中以法国为启蒙运动唯一中心的陈旧模式,关注德意志、苏格兰等地区的启蒙运动为人类精神世界留下的宝贵遗产。乔治·芬利恰恰是同时经历过苏格兰与德意志启蒙运动洗礼的一位弄潮儿。就这样一位对于生平阅历着墨不多的知识分子而言,他倾注半生精力写就的《希腊史》便是自身精神面貌的最佳写照。透过乔治·芬利不加虚饰但始终热情饱满的文字,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位现实与精神世界中的勇敢斗士对于自由、文明和希腊人民深沉的爱,对于奴隶制、暴政与经济盘剥的切齿痛恨,并对他的崇高理想(即便它因不切实际而难以在他生前实现)充满敬意。
【转自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光启书局有限公司
上海《理财周刊》社有限公司
以专业学术打造品牌
以社会责任引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