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以其崇高的气节、严谨的道德操守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成为了时代的精神楷模。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极尽赞誉,有一副对联形容他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四个方面堪称他人生的高度概括。
通过查阅大量史料,笔者发现,曾国藩在少年时期的智力并不出众。与传说中的神童相比,他的记忆力和反应力都显得相对平凡,甚至有人会认为他是个“笨孩子”。然而,正是这种普通的天赋却成就了他后来成为一代宗师的辉煌。他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的学识和才华,背后有着一个令人深思的原因——他懂得激发自己的潜能,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超越,最终实现了个人的巨大突破。
(一)知耻而不躺平
在曾国藩成名后,他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早年天资平庸,甚至可以称得上“笨”。按照现代的说法,他就是那个班级里总是成绩不理想的“差生”,毫不突出。那为何他后来能够超越常人,走向辉煌呢?曾国藩自己曾提到,这一切源自一次发生在他少年时期的偶然经历。
那是在道光五年(1825年),一个寒冷的冬夜,14岁的曾国藩仍旧独自在书房里研读书籍。尽管外面是冷风刺骨,所有人都已躲进温暖的被窝中,但曾国藩依然坚持在书房里背书。这时,屋内忽然有一个身影悄悄溜入,那是一名小偷。这个小偷趁夜色进入了这座大户人家,爬到房梁上等待机会作案。可是,曾国藩在那时还在默默背书,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小偷听了一会儿,原本以为这篇文章背诵不会太久,想着反正只要背熟,便可以顺利作案。
然而,事与愿违。曾国藩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自己背得磕磕绊绊的课文。小偷渐渐觉得自己似乎遇到了不一般的情况,他开始对曾国藩的“笨”感到困惑,甚至不禁想象这个小孩的老师会有多么气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直到快要破晓时,小偷再也忍不住了,跳下房梁大声喊道:“耳朵竖起,我来背给你听!”然后,他一口气将文章背完,最后还不忘嘲笑道:“你这笨头笨脑的样子,哪里是读书的料?”
这一幕深深震动了曾国藩。他意识到,自己的智力和记忆力确实远远不如别人,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应该放弃,而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正是这段经历,激发了他不屈不挠的求学欲望,促使他开始更加刻苦学习,最终成就了自己在学术与人生上的卓越成就。
(二)打起光腚进库查银
曾国藩进入官场后,尽管起初并非一路顺风,但他的官运也算是较为顺利。有人认为,他的升迁多半依靠人际关系和溜须拍马。但笔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除了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更重要的还是他个人踏实肯干的品质。尤其是他在任职期间,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常常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决断力和行动力。
有一次,曾国藩被派去查一件关于库银亏空的案件。所谓库银亏空,就是库房中的账目和实际银两不符,银两短缺的情况。为了查明真相,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脱掉自己的衣物,光着身子亲自进入库房进行检查。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太过离经叛道,失了官场体面,但曾国藩认为,这样做既能避免外界的质疑,又能直接查明问题的真相。
果然,曾国藩通过这个看似“笨”的办法,迅速发现了库房中的亏空情况,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最终因此获得了更高的职位。这一举动,不仅让他收获了朝野的一致好评,更令皇帝对他刮目相看,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官职。正是这种踏实肯干、不拘一格的做法,展现了曾国藩充分激发自己潜能的智慧。
(三)给活人写挽联
提到曾国藩的文学成就,不得不提他对于挽联的喜好。挽联通常是用来纪念已故亲友的,但曾国藩却有个奇特的癖好——他常常在闲暇时为自己在世的朋友写挽联,虽然这些挽联并非真正的告别之作,却是他深刻的自我反省和人际洞察的方式。
作为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学者,曾国藩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尤其是挽联,更是他作品中的一大亮点。挽联讲求精简和深刻,仅仅通过十几二十个字就要概括一个人的一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进入晚年后,曾国藩渐渐发现,身边熟悉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地离世。为了提升自己的挽联创作水平,他甚至开始偷偷为在世的朋友写起了挽联。
有一天,曾国藩正在书房里为自己的朋友汤鹏写挽联,没想到汤鹏正好来访。由于两人是老朋友,汤鹏没有过多的礼节,一进书房便看到了曾国藩正在写的挽联。那纸上赫然写着“海秋”二字,汤鹏一眼认出了这是自己的字。好奇之下,他抢过纸来一看,才发现这竟然是一副为自己写的挽联。顿时,汤鹏愤怒不已,觉得曾国藩这举动有些过于怪异,于是两人断交。
尽管这一行为显得有些离奇,但笔者认为,曾国藩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或无厘头的癖好,而是他通过写挽联来总结和提高自己的人才识别与用人能力。他的挽联实际上是一种深刻的自我修养和反思,不仅提升了他对人的认识,也使他在识人用人方面更为高瞻远瞩。
总结
曾国藩,作为清朝唯一一位37岁便晋升为二品大员的历史人物,他在官场上凭借着超凡的洞察力和稳健的决策力屡次化险为夷,最终荣登历史的巅峰。他的成功,不仅源自天赋,更在于他能够通过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突破常规,取得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他的一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反思。
—— 赵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