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武”这一词汇的含义与现代的“武术”截然不同,主要指的是征战和军事行动。战国时期,百家学派尊姜太公为师,战国以后的世人也普遍认为姜太公是兵家的祖师,被尊称为“武圣”。不过,依据现代考古和历史研究,最早被称为武圣的绝非姜太公。至少在战国之前的齐国,兵主是蚩尤。武圣这一称号的文化血脉至少是从蚩尤(又称姜公)传承并演变到姜太公。至于后续再发展到“岳飞”被称为武圣,至少是南宋时期以后的事情。早在初唐以前,文庙主要祭祀的是周文王,随后陆续增加对周武王、姜太公、孔子的祭祀。武庙则主要供奉兵主蚩尤。到了初唐时期,武庙的主祭对象改为姜太公或李靖;而明代时期,朱元璋更是将姜太公从武庙中移除。
岳飞被称为“武圣”的地位,和姜太公、李靖、关羽获得的方式截然不同。后三者都是通过天下皇帝或天子的正式册封,成为全国范围内认可的武圣。例如唐代皇帝册封姜太公和李靖,北宋皇帝册封姜太公,明代皇帝册封关羽,这些称号主要在官方的庙堂和朝廷中获得权威性。相比之下,岳飞并未获得皇帝的正式册封,但在民间却有极高的尊崇。
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电视剧时,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岳飞虽然没有被封为王或者圣,却被金庸笔下称为“岳王爷”、“岳武穆”?后来又不解,为何关羽一生未封王称帝,却被民间尊称为“关帝”?在山东以北的北方地区,实际上没有祭祀岳飞的传统,也没有专门的岳王庙,但这并不妨碍中国西北地区设有岳王庙,祭祀岳飞。特别是在湖北一带,关于岳飞的传说广泛流传,岳王爷的形象深受民间崇拜。因此,在南宋可及的范围内,称呼岳飞为“武圣”、“岳王爷”是理所当然的。
姜子牙的“呼风唤雨”,与其说是神奇的法术,不如说是他精通天气预报,能够通过观察天象推断未来天气。在那个步兵为主的古代社会,这种提前掌握天气的能力极其重要。同时,姜子牙在冶金技术上也有显著成就,能够制造出比商朝更优良的兵器,再加上卓越的谋略,使他在军事上占据明显优势。飞熊和飞虎的原型人物正是姜太公。根据考证,武成王和飞熊的原型可能是丁公吕汲,他在史书中被称为吕候(属于姜姓齐国吕氏家族)、吕候汲;在《封神榜》的影视剧中则化身为“武”吉。深入了解吕候汲在军事上的功绩,会对“武”字的称号有更深的认可;也有说法认为原型可能是他的父亲。
申公豹、姜太公、飞熊和武成王的原型似乎是同一个人。否则,难以解释为什么周朝分封天下后,诸侯纷纷以黄帝的子孙姬姓为姓氏,唯独吕氏齐国坚持传承蚩尤、炎帝和姜姓的血脉说法。也很难解释为何申国的姓氏是姜姓,而非姬姓或其他。倘若申国和齐国的祖先均为姜姓的功臣,在西周两百多年间为何未发生争权夺利或兼并灭亡的冲突?而且,姜姓齐国在山东地区至少灭掉过两个其他姜姓封国。这说明齐国与申国既有同宗关系,又利益互补,形成了互相支持的局面,共同抵御外敌。他们的共祖很可能是周文王之后,而非更早时期。因此推断:要么申公豹的原型是姜太公的后代,要么申公豹本身就是姜太公。
总的来说,正式承认姜子牙为武圣是在唐朝,尤其是唐玄宗时期,武庙也在这一时期建立。到唐肃宗时,武庙与文庙并列,姜子牙被封为武成王,成为名副其实的武圣。此前虽有追封,但正式立庙是在唐朝。明代时武庙一度被废,朱元璋也剥夺了姜子牙的王号。直到后来关羽的名声日隆,关帝庙开始兴起。清康熙皇帝尊关羽为夫子,与孔子并列,雍正年间又追封关羽为武圣,设立关帝庙作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相对。民国时期,关羽与岳飞的武圣地位合并,关岳庙成为民国之后的主要武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