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两个王朝不仅血脉相连,而且在战略选择上极为相似,然而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凭借此策略称霸天下,另一个却因同样的策略几乎灭亡。这两个王朝便是宋朝与秦朝,他们都实行了“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
许多人或许会感到惊讶,宋朝居然采取了和秦国相同的远交近攻策略?确实如此。宋朝不仅在战略上与秦国一致,更有一个共同的祖源。古代的秦国与赵国,都源自远古贤臣伯益;伯益的后代一支发展成为秦国,另一支则成为赵国。赵国的后裔逐渐演变成赵姓,因此赵宋与秦国可以说是同根同源。
也正因为这一血缘渊源,两国都选择了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一策略在两国身上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秦国凭借此策最终称霸中原,而宋朝则两度陷入亡国的危机。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宋朝自建国伊始,在军事力量上就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当时特殊历史背景的产物:一方面,唐末以来武将割据严重,赵匡胤为了防止宋朝重蹈五代十国的分裂覆辙,刻意限制了武将的权力;另一方面,武将们粗暴的统治方式招致了众多世家大族的强烈不满,这些势力为了自身利益,也不希望宋朝走向武力割据的老路。
因此,宋朝虽然名义上统一全国,但在军事上一直处于弱势。西北有实力强大的西夏,对宋朝构成压制;北方的辽国同样压制宋朝;接着崛起的金国又对宋朝形成极大威胁;最终蒙古的南下,更让宋朝陷入了节节败退的局面。
面对这种屡屡被动挨打的局面,宋朝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通过联合新兴势力,来对抗近邻的强敌。然而,这一策略的尴尬之处在于,宋朝扶持的这些新兴势力,最终都演变成了新的强大敌人。更糟糕的是,这些后起之秀的军事实力往往远远超出宋朝本身,给宋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例如,早期的辽国与宋军实力相当,双方打成了五五开;但随着金国崛起,宋朝的优势逐渐缩小,胜利寥寥;等到蒙古大军南下时,宋朝只能退守城池,进行苦苦的防御战。那为何宋朝会把这本应有效的战略玩砸了?秦国玩得风生水起,宋朝为何却接连失利?
根本原因在于宋朝内部存在一批“神通广大”的“主和派”,他们在关键时刻总能干扰甚至破坏本该顺利推进的战略。例如靖康之难时,金兵其实还没攻克东京城,而宋徽宗也已派老将种师道率领精锐部队前来救援。
然而,正当局势紧张时,宋徽宗却突然退位,新君宋钦宗上台后竟选择议和。尽管种师道的主战力量逐渐强大,主和派依然不反对开战,既然要战斗,那就打吧!然而种师道尚未做好充分准备,宋军也没有急于出击,却有人背着他单方面与金军开战,结果遭遇惨败。这一败仗令宋钦宗大惊失色,立刻从主战转为急于求和。
紧接着,东京城内实力远超金兵的宋军依旧无法抵挡敌军,宋钦宗与父亲宋徽宗被金兵俘虏,宋朝国势陷入崩溃边缘。在远交近攻的实际操作中,更有人暗中操纵局势,使得宋朝的战略屡屡失效。
为何宋朝无法将远交近攻战略发挥到极致?原因之一是在扶持新兴势力达到战略平衡点时,按理应及时停止支持,转而扶持敌对阵营,使双方互相牵制,削弱实力。可宋朝每次关键时刻偏偏出错,不仅不止步,反而让对方成为远远强过自己的威胁,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这并非宋朝皇帝不聪明,而是宫廷中“主和派”力量过于强大,他们总在最关键时刻横插一杠,彻底打乱了原本大好的局势,最终导致宋朝在远交近攻的道路上屡屡失利,付出了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