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成功击败了袁绍,尽管袁绍在战斗中遭遇失败,然而他的实力依旧不可小觑。可惜的是,命运无常,袁绍不久后因病去世。曹操能够战胜袁绍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能够比袁绍活得更久,这也间接表明了保养身体的重要性。在袁绍去世之后,袁氏家族内部的士族们因缺乏明确的领导者而陷入了混乱,各方势力纷纷争夺其遗产,最终导致袁家内部成员相互厮杀,曹操因此捡到了四州之地,轻松占领了这些原本属于袁绍的领土。
袁绍的兄弟们在战败后纷纷投奔了乌桓三郡的首领踏顿单于。踏顿对这些“亲戚”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主动表示愿意帮助袁家兄弟收复失地,甚至立下了誓言,称自己必定会为他们夺回原来的故土。乌桓是一个源自东胡部落的民族,历史上,匈奴冒顿单于曾摧毁了东胡,而东胡的余部则迁入了乌桓山,乌桓部落因此得名。由于对匈奴的仇恨,乌桓与匈奴的关系一直十分敌对。在汗匈战争时期,乌桓的骑兵也作为重要的辅助力量参与了与匈奴的战斗。
进入东汉末期,乌桓骑兵逐渐在军事上崭露头角。古代帝国在末期,往往会依赖外族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的政权,罗马帝国在衰退时,实际上仅有斯提里科手下的哥特和法兰克部队依然有战斗力。类似地,在东汉末年,乌桓也逐步成为北方势力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收容了大量逃避战乱的汉人后,乌桓的势力不断壮大,占据了辽西的三个郡,成为了当时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不少北方的军阀都在争取乌桓的支持,其中刘虞和乌桓的关系最为密切。公孙瓒杀害刘虞之后,这种关系被彻底破裂,乌桓的各部族因而选择支持袁绍。在此期间,乌桓在战场上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袁绍则回报了他们大量的荣誉。通过向东汉朝廷施压,乌桓的三位首领被封为“单于”,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其中踏顿单于还提出了与袁氏家族联姻的请求。袁绍并没有拒绝,而是将家族中的一位女子嫁给了踏顿,这也意味着踏顿实际上成了袁家的一部分,成为了袁氏兄弟的“姐夫”或“妹夫”。有了这种紧密的关系,踏顿自然愿意为袁家兄弟复兴家族事业。
曹操不愿让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继续存在,尤其是乌桓骑兵在当时被誉为天下顶尖的骑兵。因此,曹操决定出兵北征,彻底消除这个潜在的威胁并收服乌桓骑兵。虽然曹操的北征计划得到了少数人的支持,但大多数将领却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踏顿和袁家兄弟并没有真正的深厚情谊,而袁家兄弟早已无力回天,乌桓的帮助更多的是出于“兄弟情谊”,而非真正的战略合作。而且,刘表在荆州的雄踞,可能趁机发动进攻。因此,北征乌桓的风险太大,实无必要。
然而,支持北征的郭嘉却给出了非常理智的分析。他指出,虽然乌桓与袁家兄弟有着深厚的联系,但若不尽早消除这种潜在威胁,乌桓一旦反攻,四州的土地就可能失去控制,曹操的江山将面临巨大不稳定因素。至于刘表,郭嘉则认为他年老体衰,根本没有能力再做出什么威胁,曹操完全可以忽略。
听从郭嘉的建议后,曹操决定发动北征,征讨乌桓。曹操的军队沿着滹沱河水路前进,但当他们来到幽州无终县(今河北蓟县)时,遭遇了天然的障碍,无法继续前进。原计划的滨海道因为长期积水,特别是夏季水深无法通行,情况变得极为尴尬。
就在这时,田畴,这位隐居于徐无山的士族人物出现了。田畴并非一位“仙风道骨”的隐士,而是一个有着强大宗族背景的士族代表,他带领着五百家族成员和数千民众,在山中筑起了防御工事。田畴为曹操指引了一条古老的路径,曹操的军队成功地绕过了滹沱河,顺利出发,最终出现在了柳城。在那里,乌桓首领踏顿措手不及,迅速被曹军的张辽斩杀,乌桓其他部族的首领也纷纷投降。
袁氏兄弟最终在辽东的公孙康那里躲避,但很快被杀。曹操南归时,选择了相对较为干燥的滨海道,在路经碣石山时,曹操写下了《观沧海》这首著名的诗。
此次北征不仅彻底解决了曹操北方的潜在威胁,还成功收服了乌桓骑兵,这支精锐部队随后成为了曹魏政权的一大助力。在长坂坡的追击战中,乌桓骑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曹操在南归时确实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特别是军中饥荒几乎使得他陷入困境。尽管如此,曹操依然为这次行动的支持者们进行了封赏,以此感谢他们在艰难时刻的坚持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