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学的传统观点认为,杰出的将领可以被划分为两大流派:勇战派和谋战派。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辨别开国将领的类型,彭德怀显然属于勇将派,而林彪、刘伯承以及粟裕则均可归入谋战派的名下。这种划分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战斗风格,也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军事思想。
刘伯承所崇敬的曾国藩在其《家书》中,除了叮嘱弟弟选择合适的“替手”外,还强调了处事时须保持沉稳,不急躁,注重思考与总结。作为谋将派的重要代表,刘伯承始终坚持以智慧来取得胜利,并力求在“神奇”的战术运用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神奇”的境界?关键在于摒弃傲慢与急躁,同时加强研究、总结和思考。刘伯承在与卡尔逊交谈时提到自己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研究,这其实是一种谦虚的表达。实际上,即便是在频繁的战斗之中,他始终坚持对军事理论进行研究和反思,每一场重要战役结束后,都会认真回顾和总结,以期在战术认知上获得提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伯承在指挥战斗时,无论是大规模的战役还是小规模的交锋,他在制定具体战术和执行措施时,始终能够保持冷静、沉着,做到“轻重皆举”。他负责的每一场战斗,从一开始到结束,都经过细致周全的部署,确保稳扎稳打,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重大的失误或漏洞。
回到1938年3月中旬,刘伯承在神头岭策划了一次对日军的伏击。从地图上看,一条公路正好从神头岭下穿过,若将伏击队伍部署在高处,俯视地势进行突袭,无疑能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过,一二九师的指挥部使用的地图并非普通的国内地图,而是从敌军手中缴获的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通常来说,这样的地图精确度较高,但刘伯承仍然觉得有必要亲自前往现场进行勘查。
当他带着参谋人员到达现场时,不由得长叹一声:“粗枝大叶可是会致命的!”他发现,公路并没有如地图所示那样从山岭下穿过,实际上它是沿着山梁的顶部蜿蜒而行。神头岭虽然被称为山岭,但实际上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一个光秃的山梁,只有一两百米宽。而公路正好从其中央蜿蜒穿行,地面高度只是稍微低于两旁的土坎而已。看到这一景象,大家在庆幸自己及时避免了部署失误的同时,难免感到有些沮丧,因为一眼望去,这种地形似乎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伏击。
在现场,一位参谋提出看法,认为山梁如此崎岖狭窄,必定不便于展开部队,似乎无法实施伏击战。其他人也纷纷发表意见,有人认为应该放弃这个计划,也有人坚持认为仍可以尝试。刘伯承元帅的计划正在不断发展,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