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6年10月的一个重要时刻,红军的三大主力部队在甘肃会宁成功会师,顺利抵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这也标志着长达两万五千里的艰苦长征宣告结束。这一历史性的事件不仅是红军战略的一次巨大成功,还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催生了无数的讨论与思考。
然而,红军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之际,国民党的军队似乎并未像之前那样大规模围剿红军,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值得注意的是,在长征的几个月当中,国民党动用了数十万的重兵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甚至连空军都全力以赴,难道国民党真的选择放弃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红军进入陕北后,国民党的战略思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由于陕北地区已经脱离了国民党核心的统治范围,所以红军对蒋介石政权的威胁显得相对减小,因此没有必要再投入重兵进行大规模的围堵。另一方面,正值两广事变期间,国民党的中央军也忙于南方事务,无法顾及更遥远的西北地区。这一系列的变动使得中央军不得不把部分兵力逐步调回北方,准备围剿红军。
然而,尽管在表面上看似围剿暂停,实际上国民党军对陕北地区的红军围剿并没有真正停止。周围仍然有晋绥军、马家军等地方军阀存在,给红军带来了不少威胁。蒋介石也试图通过调动这些地方势力,利用他们的力量来进一步削弱红军的实力。
在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成功到达陕北后,蒋介石迅速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总司令部”,并任命张学良为副总司令,调动东北军进入陕甘地区,意图对红军进行消灭。然而,张学良并不愿意与红军交战,他一心想将东北军带回东北,集中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即便是他和杨虎城联合围剿整整一年,红军并没有被消灭,反而因为红军的强大战斗力,东北军在短短三个月内损失了三个师,战亡的指挥官也让张学良感到心寒。
不幸的是,张学良在为阵亡师长申请抚恤金时,却遭到蒋介石的拒绝,并且还面临东北军军费削减的困境,这无疑让张学良感到更加失望。经过深思熟虑,张学良意识到如果继续参与围剿红军,最终只会让东北军自我消耗,最后渔翁得利的将会是中央军,因此,他必须寻求新的出路。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学生爱国运动,响亮地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迅速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了强烈的抗日情绪。在变化瞬息万变的国内形势下,红军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逐渐迎来了反转的机会。
自此,红军与东北军之间的关系开始悄然改变,双方从激烈的军事对抗逐渐转变为互派代表进行交流。周公亲自前往延安,与张学良展开了一系列重要会面,达成了诸如取消经济封锁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在1936年初,中央红军与张学良秘密签订了停火协议,开始进行后续的谈判,商讨共同对日本的抗战计划。这一时刻,张学良明确表示可以为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提供便利,使得原本紧张的局势得以平息。
至此,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也彻底结束,即便蒋介石试图重新采取围剿策略,也因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反对而无果而终。随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者,成为了那个历史时期的主旋律。这一切,无不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决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