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中,李渊与宰相们在北海池的游船上游玩时,尉迟恭突然浑身血污赶来报告,称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联合造反,已被秦王李世民平定。看到这个情景,李渊当即意识到自己已陷入李世民的掌控中,只得缴械投降。他面子上依旧装作镇定,表态道:“秦王行事果断,传朕的旨意,所有将士皆听从秦王命令,从今以后,由他掌握兵权。”但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矛盾,李渊早已被控制,尉迟恭的突然现身并非为了直接控制李渊,而是为了给李渊施加压力,迫使他在局势面前屈服。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玄武门之变”一直存在着几个误解:首先,很多人认为李世民作为十二卫大将军,已经拥有足够的兵力,因此发动“玄武门之变”几乎是十拿九稳的事;其次,大家普遍认为李世民胜利的关键在于“临湖殿劫持”,即秦王府的兵马出其不意地控制了李渊;最后,还有人认为一旦李渊被控制,李世民便能以皇帝的名义,轻松除掉李建成。然而,解开这些误解之后,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李渊在事变爆发后为何不立即调兵镇压,也变得更加清晰。
事实上,李世民并不如外界所认为的那样,轻易就能通过掌控“十二卫兵权”实现权力的转移。唐朝初年实行的是府兵制,兵权并不集中在单一将领手中,而是分为多个部分:日常管理、调动权、作战指挥等。李世民名义上是“十二卫大将军”,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兵权,只有在皇帝的指令下,才有部分指挥权。因此,李世民的兵力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强大,也不能仅凭这些兵力轻松发动宫廷政变。
李世民的兵权并不等于能够直接扳倒李渊,毕竟,在当时的制度下,帝王的权力并不完全集中,李世民的调动和指挥权受到了很多限制。即使有了兵符和圣旨,他也不能完全调动所有的军队。甚至有时候,战斗结束后,李世民便失去了指挥权。这种复杂的权力结构意味着李世民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具体经过,史书记载了李世民如何在预定的时间进入临湖殿,与李渊及宰相们展开对峙。根据史实,李渊在事变发生的当天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这并非因为他无法指挥兵马,而是因为在事变发生之前,他已被李世民的军队迅速控制。
当天的争斗不仅仅发生在玄武门,整个宫殿都成了多个战场的交汇点。甘露殿、两仪殿、嘉猷门等地都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李世民的军队不仅控制了李渊,还控制了宰相班子,并成功将他们转移到临湖殿,这一系列的步骤才是确保事变成功的关键。李渊与宰相们在此时并未反抗,而是顺从了李世民的要求。李渊意识到,若不妥协,父子之争将会引发国家动荡,最终会对整个大唐的安定造成致命伤害。
尽管李渊被控制,但并不意味着事变一开始就没有阻力。李渊之所以迟迟未下令反抗,是因为他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保全大唐的稳定。李世民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必须切断所有可能反抗的根源,包括李建成。只有在李建成被除掉后,李渊才会最终屈服,接受李世民的领导,这也正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目的。
在尉迟恭来到临湖殿“汇报工作”时,李渊终于被逼迫放下所有的坚持,宣布将兵权交给李世民,从此大唐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李世民的称帝之路也由此展开。此时,李渊尽管心有不甘,但已经深知,国家的未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而这个领导者,必然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