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古老的真理在历史的长河中屡屡得到印证。尤其在清朝末期的中国,由于统治者的固执守旧和缺乏进取之心,清朝在发展上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许多国家。更为悲哀的是,清政府并未能及时意识到自身的危机与劣势。当西方列强以强大的武器轰然闯入中国时,清朝的统治者显得无能为力,为了追求一时的安宁,清政府不得不与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苟且求生。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在清朝面对种种外有侵扰、内有叛乱的危机之际,他们竟然把一片面积相当于五个日本的土地——新疆,遗弃了近十年的时光,更令人唏嘘的是,这片土地后来竟然发现了上百亿吨的石油资源。
其实早在张骞通西域的那一刻,新疆就成为了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然而,到了清朝末期,清政府由于忙于处理内外的各种危机,逐渐忽视了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开发。不仅如此,西方的强盗们不止是想要获取巨额财富,更是对中华大地的广阔疆域心存觊觎。19世纪中期,英国和俄罗斯为了扩张自己的殖民地,将目光投向了这一战略要地——新疆。这两国并未直接出兵,而是暗中支持中亚地区的浩罕国的军事领袖——阿古柏,导致阿古柏在表面上看似凭自身力量攻入了新疆南部,并在此建立了所谓的政权,开启了殖民统治。但实际上,背后的西方强国的小算盘大家心知肚明。在此时,清朝刚刚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洋务运动尚处在起步阶段,面对眼前的危机,清政府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到了1871年,沙皇俄国终于正式出兵占领了新疆的伊犁等地区,令清政府意识到新疆的局势愈发严峻。
在是否派兵收复新疆这个关键问题上,清朝的知名大臣李鸿章和左宗棠各持己见。李鸿章认为,清朝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国都在摩拳擦掌,虎视眈眈。若我们不集中力量发展海军,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威胁,因此,不如放弃新疆。而左宗棠对此持不同的看法,他深信,如果我们任由英俄的侵略行为持续下去,中国的领土将面临彻底失去的危险,清朝的根基也会因此遭到重创,后果难以想象。经过反复的辩论后,慈禧太后终于决定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提议。
为打击外敌,左宗棠为这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1875年,左宗棠亲率部队进军新疆,其下属们甚至端着棺材以示决心,展现出非凡的斗志。在左宗棠制定的“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战略方针下,清军迅速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占据主动。经过艰苦的战斗,清军不仅成功收复了被侵略的新疆地区,就连绝望的阿古柏也最终选择了自杀。
毫无疑问,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役,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们在新疆地区发现了上百亿吨的石油,这一资源的开采与利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之后的发展历程。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清朝在危机中奋起反击,也为后来的国家富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与经验,如今仍在我们的记忆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