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居住地,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奢华的皇家宫殿,它也藏匿着无数深宫秘档,这些档案被妥善保管在紫禁城东华门附近两间与宫殿豪华气氛格格不入的小屋里,被称作“大库”。由于这些档案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应该接受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然而,时局的动荡不安让这些珍贵的档案经历了无数的颠簸,甚至差一点因战火毁于一旦。
一、八千麻袋档案的多次搬迁
1898年,光绪帝同意内务府修缮年久失修、墙体渗水严重的大库,但由于突如其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事,修缮计划被迫暂停。原本短暂的延期却持续了整整十年。
1909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宣统皇帝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为了筹办一场符合皇族体制的大规模就职仪式,载沣命令官员去大库查找存放的档案。然而,由于大库的档案长时间无人管理且数量庞大,许多文件难以找到。部分官员提议销毁一些无用档案以便于整理和查阅。经过皇帝批准,内阁成员开始清理档案,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被列入焚毁之列。
当时任职学部参事的罗振玉进入大库后,惊讶地发现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明朝档案、实录以及军事地图被列入销毁名单。罗振玉急忙上报时任大学士张之洞,请求其将这一情况上报给皇帝,保护这些珍贵资料。张之洞认为这不过是皇帝的命令,因此并未重视,告知罗振玉可以私下处理此事。于是,罗振玉秘密将档案运走,藏匿于当时偏僻的国子监敬一亭内。这标志着这些珍贵档案的第一次搬家。
1912年,北洋政府为了筹建历史博物馆,将国子监作为临时办公地点。这些原本藏匿于敬一亭的“八千麻袋”档案,成为了历史博物馆的首批藏品。随着历史博物馆的建立,这些档案被转移至故宫的午门外,甚至堆积在门洞内,长期无人管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命鲁迅及其同事整理这些档案。在整理过程中,鲁迅发现一些档案被傅增湘私藏。他在《藏园群书题记》中提到过将宋朝书籍从大内档案中取出的情况。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许多官员在处理档案时也时常偷拿资料,导致大量档案散落民间。
1921年,因财政困境,北洋政府决定将这些档案作为废纸出售,以换取资金。最大的纸店——同懋增以4000银元的价格购买了大约15万斤档案。然而,在交易完成前,罗振玉得知此事,急忙前往纸店,最终以12000银元的价格将档案收回。虽然这些档案在运输过程中也遭遇盗窃,但经过多次辗转,罗振玉最终成功保护了这些珍贵历史资料,并将其汇编成《大库史料目录》和《清太祖实录稿》三种,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资料。
二、终于得以安置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八千麻袋”档案可谓是烫手山芋。多方势力都虎视眈眈,尤其是外国势力也多次提出希望以使馆名义购买。经过多番深思,罗振玉决定将这些档案卖给即将前往日本担任驻日公使的李盛铎,这位也是大收藏家。罗振玉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这些档案无论如何不能卖给外国人。最终,李盛铎以16000多元的价格收购了这批档案。
然而,到了1928年,李盛铎又将这些档案转手卖给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价格为18000元,当时档案只剩下约10万斤。该研究所对部分档案进行了整理并出版了相关书籍,后来随着国民政府迁台,部分档案被带走,剩余部分约5万斤被存放在午门楼上。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国家档案局决定整理这批档案。经过一段艰苦的整理工作,工作人员用了100天时间完成了初步的整理。许多档案遭遇霉变,且麻袋中藏有腐朽的布料和破纸,清理工作异常艰难。但最终,这批档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如崇祯年间的科抄、行稿等,均为史学界首次发现。
经过两次整理后,这批档案被分装成300多袋,剩余的部分则赠送给了学校和研究机构。这些“八千麻袋”档案,经过五十年的多次曲折搬迁,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整理与归属,并永久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供后人研究与借鉴。
文史君感叹道: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将“八千麻袋”档案誉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四大发现”之一。尽管这批档案经历了无数波折,从1909年到1958年,短短50年内,它们数次易手,历经战火与盗窃,最终仅剩一半,然而它们依然得以安置。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纸上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屈辱近代史的见证,犹如一部活生生的史书,永载史册。
参考文献
宋桥:《清宫八千麻袋档案的来龙去脉》,《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2期。
邓衍明:《国宝档案钩沉:八千麻袋大内档案的世纪拯救》 《湖北档案》2014年11期。
刘国能:《“八千麻袋事件”告诉我们什么——写在纪念\"八千麻袋事件\"90周年之际》,《北京档案》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