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三月,春寒料峭的京城,李鸿章怀着满腔热血和雄心壮志,再次走进了顺天贡院,准备参加丁未科的会试。这次考试对他意义非凡,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拜曾国藩为师,专心苦练八股文章,深知这一场会试关乎自己的前程。因此,李鸿章的心中早已下定决心——这一次,非得一举成功。
根据会试的规定,考生需要首先在草稿纸上草拟答案,经过反复检查,确保没有差错后,再将答卷誊写到正式的试卷上。会试分为三场,但真正决定命运的,往往是第一场的表现。李鸿章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沉心静气,文思泉涌,笔端挥洒自如。经过两天的奋力拼搏,他终于将草稿打好了,剩下的就是第二天誊写了。眼看距离交卷的时间只剩下一天,李鸿章心情激动,觉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考试的第二天晚上,李鸿章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微微发寒。虽然三月的京城天气尚冷,偶有考生因病未能参加考试,但这次李鸿章的病情显得格外严重。他的双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写字的动作愈加困难。此时,李鸿章的内心涌上一阵深深的无助和绝望,他不禁仰天长叹:“今科无望矣!”
他坐在号舍内,目光呆滞,心情极度沮丧,叹息声不时传出。正当他为无法完成这场关乎未来的考试而痛苦不已时,恰好引起了隔壁号舍江苏宜兴考生徐家杰的注意。会试期间,考场的气氛历来严肃紧张,考生们都专心致志地在考卷上奋笔疾书,四下无一丝喧嚣。然而,到了晚清时期,考场纪律逐渐松弛,考生四处走动、交头接耳的现象屡见不鲜。徐家杰不是第一次参加会试,自己誊写完了卷子,便起身走到李鸿章身旁,关切地询问他进展如何。
李鸿章看着徐家杰,神情疲惫,语气低沉地回答:“我只誊写了一篇,还有两篇草稿,来不及完成,现在提起笔来手就不停地发抖,无法再写下去。” 徐家杰听后深知李鸿章的处境,他十分理解士子十年寒窗苦读的心情,也不忍见他功败垂成。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提议:“你把草稿拿出来,我替你誊写。” 李鸿章听到这个提议,心中顿时感激不已,虽然病痛让他力不从心,但徐家杰的援手无疑是雪中送炭。
没想到,在徐家杰的帮助下,李鸿章顺利地完成了会试,最终在五月举行的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十三,荣获进士。而徐家杰也凭借自己的实力,名列三甲第三十八,荣登榜眼之列。李鸿章通过这次考试后,亲自前往江苏会馆,特地向徐家杰表示感谢,并将他视为挚友,二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李鸿章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虽然经历了数次波折,但他最终成为了位极人臣的大人物。而徐家杰则被任命为山东益都知县,虽在官场上有过波折,但始终未能升迁至更高的职务,一生都在县级职位上度过,直到退休时依然是个七品小官。
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就此停滞。李鸿章在朝廷的地位逐渐权倾一方,成为慈禧太后的亲信,替徐家杰说几句话并不是什么难事。尽管如此,徐家杰却是一个刚直不阿、性格倔强的人,他始终认为,李鸿章的提拔之意有损士人的节操。根据一些野史记载,李鸿章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曾多次写信暗示徐家杰接受提拔,但徐家杰坚决拒绝,认为这样会玷污自己的名誉。尽管如此,李鸿章和徐家杰之间的友情却始终未曾改变,二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光绪二十四年,李鸿章终于得到了偿还徐家杰旧恩的机会。那一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维新派大臣纷纷落网。徐家杰的次子,徐致靖,因其深得光绪帝的宠信,一直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亦成为政变的头号目标。守旧派势力一心想除掉他,迫不及待地将其列入了罪名榜单。
政变发生后,徐家杰四处奔波,试图为儿子解围,但在此时,朝臣们都不敢涉足这片浑水,局势愈加紧张。在这生死关头,徐家杰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亲自前往李鸿章府上,请求他为徐致靖周旋。此时的李鸿章虽已失去权力,但他的人脉和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听闻徐家杰的请求,李鸿章当即表示,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徐致靖的性命。
李鸿章亲自找到了荣禄,恳请他为徐致靖向慈禧说情。荣禄与李鸿章素有深厚的交情,当然无法拒绝。当荣禄向慈禧太后解释,称光绪帝没有召见徐致靖是因为他有听力问题,且为保密才未见面时,慈禧虽然心存疑虑,但最终还是答应了放过徐致靖。
在李鸿章的努力下,徐致靖得以保住性命,渡过了这场劫难。事后,徐家杰再度亲自登门致谢,感谢李鸿章的恩情。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深厚,李鸿章的一次出手相助,成为了两家族之间情谊的象征。而这段历史,也被许多笔记和野史所记载,成为了清朝末期政坛上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