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长期奉行“扶汉抑回”的政策,并通过苛捐杂税、大规模征赋等方式加重百姓负担,这一系列措施催生了大规模的反抗。最终,在同治年间,西北地区爆发了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回民起义,史称回变。起义爆发后,动乱血腥,陕甘地区的死伤人数估计高达2000多万,成千上万的回民流离失所。
这场反抗之中,起义军的将领包括马化龙、白彦虎等,数十支起义队伍活跃在西北各地,彼此间相互支持。尤其是陇东、陇南的回族起义军,在战斗中屡屡获胜,令清廷心生忌惮。清廷对此地的回民起义军深感威胁,将其视为“心腹之患”。杨毓秀在《平回志》中记载:“其人习懔掠、凶狠好斗,平凉、盐、固之陷皆出其谋。……既居万山丛中,又处适中之地,疾在心腹。”这一队伍的核心正是李得仓领导的“南八营”回民起义军。
李得仓,1827年生,甘肃张家川县刘堡乡李山村人,出身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因家境贫困,被迫外出谋生。1862年,清穆宗同治元年,回民反抗清朝的动乱爆发,35岁的李得仓当时在衙门做衙役。在这一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官员的腐败与贪婪,清朝政府对百姓的压迫以及回民在社会中的困境,尤其是回民遭遇的恶性冲突和被官方无理截杀的情形,深深激怒了他。李得仓开始在张家川的回民中秘密筹划起义。
1862年8月,一部分来自陕西陇州固关的回民因无法抵抗清军的屠杀,携家人逃至张家川。在途中,他们被秦州知府赵桂芳率领的清军阻截,发生激烈交火,赵桂芳部队最终败退。这些逃亡的回民希望在张家川避难,但因担心牵连,张家川的回民不敢接纳。李得仓此时挺身而出,劝说汉族士绅王平安等人给予帮助,终于说服了他们,使得固关回民得以暂时安顿下来。10月,清军参将范铭带领大军进攻固关回民,张家川的回民推举李朝栋为领袖,与固关回民一同抵抗清军,并最终成功击败了范铭的军队。然而,战斗中,李朝栋不幸战死,李得仓冒险将其遗体取回,赢得了回民的敬重,并被推举为起义军的统帅。
李得仓随即将起义军组织成五个大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反清力量。他带领起义军不断在静宁、隆德、固原等地作战,并与捻军相互配合,打击清军。1864年7月,李得仓集中力量固守张家川,准备迎接清军的进攻。清廷得知后,迅速调兵遣将。3日,清军发动火攻试图攻占起义军阵地,然而一场意外的火药库爆炸使得两军损失惨重,起义军被迫撤退。此后,李得仓带领残余队伍撤至龙山镇,继续抵抗清军。
此时,清军将领雷正绾认为必须彻底消灭起义军,调集大量兵力追击。李得仓则凭借龙山镇的复杂地形,在此坚守并短暂休整,随后转移至秦安莲花城,与穆生华的部队合流。穆生华是哲赫忍耶的后裔,是回民起义中的另一重要人物,曾在1866年率部攻占陕西凤翔、岐山等地。但由于战局不利,穆生华最终在甘肃固原去世。
1865年,李得仓率部突围并获得了礼县盐官的支持,经过休整后,他接管了穆生华部余下的三个营。1866年,他将部队整编为八个营,称为“南八营”,并自任大帅,苏生杰为副帅。在此期间,李得仓的军事策略发生了转变,他认识到与清军正面冲突不明智,因此决定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通过运动战打击清军,尽可能减少己方损失。
同年6月,李得仓率领“南八营”进攻华亭县城,清军在压力下调动陕甘总督杨岳斌亲自督战。李得仓的机动战术有效削弱了清军的防线,令清军始料未及。1866年9月,李得仓又带领部队转战泾州、固原一带,成功与清军作战,并取得了胜利。他的战术让清军陷入困境,战局一度对回民起义军有利。
李得仓的“南八营”不仅与太平军有过多次配合,还在与捻军的合作中展现了强大的抗清力量。1866年,李得仓与捻军联手,在陕甘一带展开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捻军由张宗禹率领,他们的到来使得西北的回民起义达到了高潮。不仅如此,甘肃、陕西的部分汉族反清武装也纷纷加入了李得仓的行列。
然而,尽管有捻军的支持,回民起义军依旧面临着清朝的强大压力。随着左宗棠的围剿逐步加强,李得仓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决定接受清廷的招抚。1869年5月,李得仓在萧河城与清军达成和解,投降清廷。此举使得西北的回民起义走向低潮,但也保护了回民百姓的生命安全。
李得仓的投降虽然没有彻底扭转局势,但它彰显了在面对生存危机时,领导者的智慧与决断。回民起义虽最终未能推翻清朝,但李得仓的选择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所作的抉择,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人民生计的理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