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与传承红色记忆,创作的道路不易,欢迎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1937年4月的一天,东北的抗日英雄“哈东游击队司令”李福林,正在前往省委开会的途中。不幸的是,因汉奸的告密,他的队伍在黑龙江省通河县的二道河子北山遭到敌军伏击。李福林只带着少年连和警卫连的约170人,而敌人则是数倍于己的六、七百名日伪军,敌我力量悬殊,形势非常严峻。
天刚刚破晓,寂静的树林里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震动了四周的鸟群,它们纷纷飞散。李福林带领的抗联官兵陷入了被动的困境。虽然他沉着指挥,但在敌人数量远超自方的情况下,突围似乎遥不可及。经过一天的激战,李福林意识到弹药已经所剩无几,决定指挥部队组织突围。李福林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然而敌人的子弹不偏不倚击中了他,两只脚被打断,无法再站立。
眼看李福林受伤,战士李宝太立即冲上前去,将他背起。然而不幸的是,他们跑出不远,李宝太也中弹倒下,英勇牺牲。此时,齐副官赶到,迅速准备背起李福林,带领队伍继续突围。然而,李福林却用命令的语气坚决拒绝:“不要管我,赶紧带队突围!”齐副官不忍离开他,决心将司令背起。紧急关头,李福林再次下达命令:“我命令你,不要管我,赶紧率队突围!”这一命令无比坚定,深刻体现了李福林对部队、对战友的无私与责任。
在敌人步步逼近的紧迫情况下,齐副官含泪带着队伍继续突围,而李福林孤身一人,在敌人的密集枪火中英勇掩护,最终壮烈牺牲。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李福林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年仅30岁。
李福林,原名公道轸,后改名崔东范,1907年生于朝鲜。由于家境贫困,他只读了四年的私塾。11岁时,家里因无法偿还债务,他随父母逃往中国东北,在吉林省和龙县的明岩村定居,靠为地主家做苦力勉强度日。李福林的少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他的父亲、叔叔、哥哥为地主工作,而母亲则在家当女仆,李福林自己也不得不为地主放牛,勉强维持生计。
13岁那年,李福林独自去县城的一家中药铺做学徒,生活并没有因为这份工作而变得轻松,老板对他常常是暴打、训斥,但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李福林忍辱负重,艰难度日。苦难的童年让李福林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也使他早早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并参与了革命活动。
1928年春,李福林因组织秘密会议被敌人发现,他和其他5名同志被捕,敌人急于邀功,将他们押送到警察署。在途中,李福林趁敌人不备,用尽全力挣脱了手中的绳索,在经过一座小桥时,他猛地一拳击倒了押解他的警察,趁机逃脱。此后,李福林成为敌人追捕的目标,逃入了深山,虽然不敢轻易现身,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抗日斗争。
在此后的日子里,李福林的家也被敌人严密监视,他的处境愈发危险。一次,李福林的哥哥带着新买的胶鞋和七元钱来找他,告诉他要尽早离开家乡,去投身抗日战争。哥哥的话如同一针强心剂,李福林带着报国之志,告别了家乡,开始了艰难的抗日之路。
李福林的革命道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1929年,李福林在黑龙江省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发展抗日力量,并逐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中坚力量。尽管他屡次遭到敌人的追捕和迫害,李福林始终没有放弃,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福林和其他革命者成功从监狱中被营救出来。
李福林出狱后,接到了新任务,成为中共满洲省委的巡视员。随着日军侵略的加剧,东北的广大农村陷入困境,灾民增多。李福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组织开展“难民”救济工作,并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反日宣传,建立反日会、反帝同盟等组织,迅速动员了大量民众加入抗日行列。
1932年秋,李福林和金策一起组织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反日示威,抗议队伍浩浩荡荡,民众情绪高涨,喊声如雷。然而,日本侵略者对这次示威进行了疯狂的镇压,许多示威者和革命同志被逮捕或枪杀。为了打击敌人,李福林决定创建武装抗日队伍,逐步从群众性斗争转向武装斗争。
1933年6月,李福林和赵尚志等人联合义勇军,成立了珠河反日游击队,李福林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和队伍一起深入敌后,进行游击战,打击敌人,保卫民众。1934年,珠河反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李福林担任党委书记。由于李福林的领导和指挥,队伍逐渐壮大,并在多个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1937年1月,李福林率领队伍在哈东一带与日军激烈作战,多次袭击敌人的据点,击毙敌军,缴获武器。到达4月,李福林带队前往省委开会时,不幸遭遇伏击。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李福林指挥部队成功突围,但自己却在敌人重重包围中壮烈牺牲。
李福林一生坚守信念,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死战不退。他不畏艰难,亲近战士,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在革命队伍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李福林——“哈东司令”,英雄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里。
下一篇:学习《论持久战》中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