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出生于安徽桐城,清朝杰出的政治人物,他曾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担任重要职务,并在《明史》编纂工作中担任总纂官,享有极高的声誉。张廷玉死后被追赠为配享太庙,成为了清朝历史上一位备受尊崇的官员。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非一路顺风,有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和事件。
其中,关于张廷玉有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轶事。康熙帝在年仅8岁时继位,由于没有童年,也没有朋友,早期他不得不依赖一批资深的大臣来辅助朝政。张廷玉一直在康熙的政治核心中担任枢密大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到了康熙晚年,情况发生了剧变。公元1722年,康熙帝对张廷玉发出一道圣旨,令他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被降级三品,从三品降至五品。这一变动令所有人困惑不解,大家纷纷猜测张廷玉可能得罪了皇上。然而,张廷玉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他并不沮丧,反而认为这道圣旨充满了皇帝的深意。他深知康熙帝已经是年老体衰,自己的前途也许与即将登基的雍正帝息息相关。因此,他选择感谢皇帝的“恩典”,而非心生怨恨。张廷玉满怀感激地回到家中,反而神采奕奕,儿子见状非常担心,甚至请来郎中为其治病,但被张廷玉果断拒绝了。
在与儿子谈话时,张廷玉只轻描淡写地说道:“为父须待新君赐恩。”这些话语虽然简短,却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深刻洞察力。张廷玉的这个决定并非无的放矢。在当时,张廷玉升职的机会本就极为有限,而被降职至五品反而是一个更为有利的选择,因为此举意味着如果新君雍正帝依旧任用他,那么他未来的仕途将更为光明。这是康熙帝独具高明政治眼光的“驭下之术”,既能安抚张廷玉,也能让张廷玉对雍正帝心存感恩,并更加忠诚于新皇帝。
果不其然,雍正帝继位后,张廷玉不但没有受到冷落,反而被重新任命为一品大员,负责掌管礼部,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然而,雍正帝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很多曾经效力于康熙的老臣并未得到充分的安置。即便如此,雍正帝临终前,仍然特意颁布遗诏,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一举措为张廷玉的家族带来了荣耀,但也埋下了未来的隐患。
张廷玉的工作以秘书性质为主,他并未像其他大臣那样直接参与政务决策,但他在清朝的政治体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完善奏折制度和军机处运作规则方面,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几乎每天都会在皇帝面前出入,为各类诏旨起草文稿,口述大意,或是在御前伏地为皇帝呈递各种文件。其日常工作繁忙无比,甚至常常是深夜二鼓才入睡。雍正帝曾赞誉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这不仅是对张廷玉办事能力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敬业精神。
张廷玉一生谨慎周密,做人低调谨慎,恪守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理念,始终保持着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雍正帝也对他极为赞赏,称他为“器量纯全,抒诚供职”,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在雍正帝即位的11年里,张廷玉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为其出谋划策。雍正帝临终时,特命张廷玉和鄂尔泰共同担任顾命大臣,责任重大。
然而,进入乾隆帝时代后,张廷玉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乾隆帝对他进行了一定的排挤,撤销了他配享太庙的荣誉,并要求他归还所有由前朝所赐的赏赐。但即便如此,乾隆帝仍按照父亲世宗皇帝的遗诏,将张廷玉重新安排为配享太庙,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汉族大臣。
张廷玉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在康雍乾三朝之间游刃有余,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治国经验,成为清朝不可或缺的政治人物。他的忠诚和奉献,至今仍为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