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轴心国的巨大战机、坦克和军舰组成的庞大军队,达到550万人,他们在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和190艘军舰的支援下,沿着北、中、南三个方向发起了对苏联的猛烈进攻。随着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苏德战争彻底爆发。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战争的严重误判,苏军面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数百万士兵伤亡,数以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沦陷,损失的兵力达到三百多万,超过一四分之一的人口被敌军控制,飞机几乎全部被摧毁,战斗装备损失巨大。到1941年9月30日,莫斯科战役爆发前,苏联似乎已面临灭国的严重危机。
然而,许多人对德军突然发动进攻前的背景知之甚少。事实上,在德军的进攻开始之前,苏联也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即所谓的“大雷雨计划”。许多人误以为德军能够迅速击败苏联的关键在于先发制人,令苏军措手不及。然而,如果苏联提前执行了“大雷雨计划”,那么战争的局面可能完全不同。静夜史认为,即便如此,战争的结局也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首先,静夜史认为,如果苏联提前进攻德国,二战可能会经历以下几种情境:首先,苏联很可能出师不利,遭遇德国的猛烈反击。很多人因为苏联未能及时实施“大雷雨计划”而遗憾,因为苏联原本打算在6月12日发动大规模进攻,但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7月,给了德国先下手为强的机会。然而,静夜史认为,苏联当时的形势已经决定了它无法轻易发动进攻。从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与军事改革,然而这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大清洗”运动,却让苏联的军队素质严重下降。无数优秀的军官和将领被清除,使得苏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士兵的平均教育水平仅为初中,缺乏对现代战争的适应能力。在这样一支军队的带领下,即便苏联先行进攻德国,也几乎不可能取得什么胜利。
许多人认为,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签署后,苏联对波兰东部、芬兰东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进行占领,为苏联进攻德国打下了基础。静夜史对此观点并不认同。在斯大林试图将东欧地区纳入苏联控制时,过于张扬的举措失去了战争的突袭性,使得德国得以充分做好应对准备。尽管苏联在占领比萨拉比亚时,严重威胁到德国在罗马尼亚的油田,希特勒迅速将西线的军队调往东线,并加强了对苏军的防备。此时的苏军已经在距离国界300到400公里处建立了新的防线,这使得他们无法再通过突然进攻来取得优势。因此,苏联的进攻几乎注定会遭遇德国的顽强抵抗,可能以惨重的代价告终。
其次,静夜史认为,如果苏联提前进攻德国,虽然可能暂时占得先机,但最终仍难以摆脱被联合国绞杀的命运。虽然苏联在二战中被视为与德国并列的发动者,实际上,由于其奉行共产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较为根本。二战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苏联本应是革命的推动者,而非单纯的战争挑起者。苏联的初期目标是通过“民族自决”政策将共产主义革命扩展到欧洲,然而这一目标在苏波战争后失敗。
斯大林深刻意识到,只有强大的俄罗斯才能支撑起全球的革命输出,因此他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措施,试图借助国家的力量来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如果苏联先行进攻,战争的性质将不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冲突,而是苏联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可能会因为共同的敌人而联合起来,集中力量对抗苏联。最终,苏联可能会在这种全球性对抗中彻底失败,甚至被资本主义阵营彻底消灭。
从静夜史的分析来看,即使苏联在战争初期能够如猛虎下山般取得进展,甚至可能对德国造成致命打击,但面对全球范围的联合反击,苏联的最终命运仍然难以改变。换句话说,苏联可能需要感谢德国的先发制人,因为它暂时遮掩了苏联背后的许多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