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开启了,所有部队进行了统一的改编与番号调整。各个野战军重新组建为兵团,其中,位于中原地区的野战军被改编为第二兵团,隶属于新成立的指挥体系,下辖第三、第四和第五兵团。在这一重大变动中,杨勇从原先的第一纵队司令员被提拔为第五兵团的司令,原第一纵队也随之改编为十六军,由副司令员尹先炳担任军长。
这两位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第一纵队的正副司令,彼时的军衔和职务虽在同一层级,但随着部队组织结构和军衔体系的调整,二人的职务差距逐渐显现出来。从正式的军衔上看,杨勇在级别评定和授衔上比尹先炳高出三级,显示出军队大环境下的复杂竞争。
第一纵队的前身是在抗战时期由冀鲁豫的主力团队组建而成,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军区逐渐成立了包括第一纵队和第七纵队在内的多支野战军。在1947年的春天,这两支部队被合并为新的第一纵队,杨勇担任司令员,苏振华作为政委领导,手下有三个旅,其中尹先炳则出任第二旅的旅长。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以及第一纵队对纵队领导的需求加大,尹先炳被提拔为副司令,这使得他和杨勇的职务关系更为紧密,成为了纵队的重要辅助。
到1949年,随着杨勇的再次提拔成为兵团司令,尹先炳则接替军长,带领军队参与了激烈的渡江战役,并在解放西南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成绩丝毫不逊色于周希汉、秦基伟、陈康等知名将领。然而,在1955年的军队评衔过程中,尹先炳仅被授予大校军衔,这一结果让人感到不解,他以往的丰富经验、职务及战绩完全不应被低估,难道其中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
解放后,部队的发展让一些干部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追求与价值观可能也在悄然转变,导致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有些人突破了原有的道德底线。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尹先炳的资历,他至少应该评为正军级,并获得中将的军衔,抑或是少将。然而,一个大校的军衔反而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实在是与常理不符。
在第二兵团下辖的九个军中,尹先炳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除他之外,其余的皆为将星,几乎都是中将。十军的军长是杜义德,十一军的军长是曾绍山,十二军的军长王近山,十三军军长周希汉,等一系列的将领都是中将,甚至包括十三军的副军长陈康,也同样担任中将军衔。
与老首长杨勇相比,虽然他们在早期仅有一级之差,但如今杨勇已晋升为正兵团级上将,而尹先炳却停留在大校的级别,两者之间的军衔差距扩大至三级。在军队后来的使用中,杨勇始终保持大军区级领导的地位,而尹先炳经历了一些波折,甚至在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再就业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如果不是罗荣桓等总政部领导积极介入,恐怕尹先炳在后期的工作安排上会更艰难。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上级一度希望重新启用尹先炳担任大军区副司令,但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玩笑。在1983年的同一天,杨勇与另一位老首长徐立清双双病逝,这无疑对尹先炳造成了巨大的打击。随着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他也因疾病不幸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