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吴主传》中,提到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的历史事件,蜀汉政府派遣使者陈震前往武昌庆贺,并协商两国势力的划分。根据记录,孙权与陈震在仪式上交换誓言,明确划定了各自的领土范围:东吴占有徐州、豫州、青州和幽州,而蜀汉则占据并州、凉州、冀州和兖州。至于司州的土地,则以函谷关为界,由两国共同掌控。
这一划分标志着孙权和蜀汉在政治利益上的合作,但两国之间的联盟并非始终如一。历史背景中,关羽北伐、曹操南下等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各方微妙的权力斗争。
公元219年,关羽出征北方,初期战果显赫,他不仅生擒了曹操的大将于禁,斩杀了庞德,还成功俘获了七军,威震华夏,成为当时的英雄。然而,就在关羽势如破竹之际,孙权却悄悄地与曹操结盟,发动了对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的计划,最终导致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关羽的惨败和死讯震动了整个蜀汉,荆州三郡也因此被东吴吞并。这一变故深刻影响了蜀吴之间的关系,尽管二者曾联手对抗曹魏,但很快便因利益冲突而背离。
早在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攻占荆州时,孙权、刘备和刘璋三方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荆州地理位置重要,东临孙权的江东,西接刘璋的益州,内部由刘备控制的江夏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为了应对曹操的威胁,孙权和刘备的政治联盟愈加紧密。赤壁之战后,虽然曹操暂时退出荆州,二者却开始在领土上发生冲突。荆州的争夺成为两国间最具冲突性的议题。
在赤壁之战后的短短几年里,孙权与刘备表面上合作,实际中各自都在谋取更大的利益。刘备在占领荆州南四郡后,便开始扩展势力,尤其是在周瑜去世后,东吴的扩张计划陷入困境。周瑜的去世使得东吴失去了一个雄才大略的统帅,而孙权的其他将领如吕蒙、陆逊等虽然能力不容小觑,但在军事远征上未必能胜任。面对这一空白,孙权在战略上开始寻找新的机会,其中便有了借南郡给刘备的政治交易。
孙权同意借南郡给刘备,表面上看似是出于对盟友的支持,实则包含了多重深层次的战略考量。首先,孙权考虑到自己的北方防线受到了曹魏的极大压力,如果刘备接管南郡,可以减轻孙权的军事负担。此外,孙权深知借南郡给刘备之后,刘备将成为与曹魏接壤的关键点,这样一来,刘备将不得不分担防御曹魏的压力。其次,孙权并不缺乏政治手腕,他巧妙地通过这种交换来消耗刘备的力量,以便在未来的争霸中占据上风。
然而,孙权之所以会同意这一战略交换,还与周瑜的去世密切相关。周瑜一直是东吴的进攻型将领,其去世意味着东吴失去了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孙权手下的年轻将领缺乏周瑜的胆略和经验,无法在对抗曹魏和蜀汉的双重压力下有效应对。此时的东吴急需一个稳定的局面,而借南郡给刘备,既可以缓解与曹魏的军事压力,又能让刘备在前线消耗自己的力量,这无疑是孙权在当时最明智的选择。
这一交换虽看似暂时平衡了局势,但实际却埋下了双方长期分裂的伏笔。随着蜀汉与东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尤其是荆州的争夺与后来的湘水划界,孙权与刘备的联盟逐渐走向破裂。两国之间的背叛与合作交替发生,最终在关羽北伐的过程中,孙权和刘备的政治联盟已名存实亡。
这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博弈,也暴露出三国时代各国在面临共同敌人时的脆弱性。虽然孙权一度成功与刘备合作对抗曹魏,但最终,随着各方力量的变化和内部矛盾的加剧,东吴与蜀汉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