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运动被彻底镇压后,1868年,曾国藩担任的两江总督职务被转换给了慈禧太后所信任的心腹马新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新贻在位仅两年后,便遭遇了不测,在公众的瞩目之下被刺杀。这一悲剧瞬间牵动了整个朝廷,慈禧对此表示极度愤怒,下令进行严格调查。调查人员在逐步深入现场勘查和证据收集后,却心中忐忑不已,意识到这个案件若继续深挖下去,恐怕会揭开大清王朝更深层的动荡与隐患。
俗话说“鸟尽弓藏”,在湘军攻陷太平天国的首都之际,慈禧对于曾国藩的势力清洗实际上已经拉开了帷幕。之后,慈禧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亲信马新贻任命为两江总督,企图借此削弱曾国藩的权力,将其调离重要地区和职务。马新贻一上任,就着手进行一系列政策改革,按慈禧的指示渐渐裁撤湘军中曾国藩的旧部,将一些年轻有为的官员提拔到关键职位。同时,这位新任总督信心满满,企图打造一支更加忠诚于朝廷的新军队。然而,就在他全力以赴推进改革之际,一个不料的暗杀事件却打破了他的美梦。
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在湘军的训练场完成了一次阅射活动后,回到府邸。正当他走到门口时,一个自称张汶祥的男子突然从旁边冒出,假装是来告状,接着却猛然抽出利刃向马新贻行刺。次日,伤重的马新贻宣告不治,享年四十九岁,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刺马案”,其影响深远,震惊了整个朝野。
事件发生后,官兵迅速抓住了凶手张汶祥,出人意料的是,张汶祥在刺杀后并未试图逃跑,被捕时也是毫无抵抗,只是大声喊着“一个人做的事一个人承担”,并没有提及同伙。慈禧听闻此消息愤怒异常,立即指示总督府的官员展开彻查,务必追查到幕后黑手。然而,总督府的调查结果仅仅以“私仇报复”来解释这一刺杀事件,想将张汶祥处以死刑。如此草率的结论显然无法平息慈禧心中的怒火,于是她再度派遣漕运总督张之万负责查案,但结果同样令人失望,未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心中不安的慈禧再次召集刑部尚书郑敦瑾,并恳请他务必认真处理此案。郑敦瑾深入调查后,逐渐发现此案对湘军势力的影响不容小觑。即使杀手张汶祥和曾国藩没有直接联系,他依然能够感受到,马新贻的改革势必触动湘军的核心利益,而这一切与曾国藩的利益相悖。因此,如果将曾国藩与慈禧的矛盾公之于众,无疑将推动湘军与清廷之间的对抗走向不可逆转的地步。
在深感事情的复杂性后,郑敦瑾彻底清楚无论怎么查下去,都可能引发湘军的反抗,一旦酿成大规模动荡,整个大清王朝将面临空前的危机。慈禧太后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郑敦瑾向她最后呈报调查结果时,她默许了该案审理的结果,心中无奈地抛下了这口气。对于马新贻的逝去,慈禧只能对其家人给予丰厚的抚恤,而无力再有其他作为。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潜藏在清朝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正在悄然发酵,未来的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