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代,有一位与庞统齐名的人物,他的才智堪与诸葛亮相媲美。然而,这位名叫廖立的将领,最终却遭到诸葛亮的废除,沦为平民。而更让人感慨的是,诸葛亮去世后,廖立为其痛哭流涕,究竟为何?
民间有一句话流传已久,叫做“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时不适合读《水浒传》,因为它讲述了许多关于造反的故事;而《三国演义》则充满了谋略,适合年长者阅读。这背后反映了三国演义中的谋略故事和勾心斗角的复杂性,其中的英雄人物诸葛亮更是成为了后人传颂的智者。
在蜀汉国,除诸葛亮之外,还有庞统和廖立,他们也同样具有非凡的才智。刘备入蜀后,诸葛亮被任命为荆州的镇守者。孙权派人向诸葛亮表示友好,并问到蜀国治国能臣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谁?诸葛亮的回答是:“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这句话无疑是对两人才能的极高评价。庞统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凤雏先生”,与诸葛亮并列为军师中郎将。然而,命运弄人,庞统在围攻雒县时英勇中箭,英年早逝,年仅36岁,令人遗憾不已。
至于廖立,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他。其实,廖立是刘备十分倚重的心腹。刘备在荆州任职时听闻廖立的才华,便将其召入麾下,任命其为州从事,不久后又升任长沙太守。可惜,时局动荡,荆州的南部三郡——长沙、桂阳、零陵被东吴的名将吕蒙攻陷。身为长沙太守的廖立,未能抵挡住敌军的进攻,被迫弃城而逃。按理说,丢失城池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廖立本应受到严厉的惩罚,然而刘备并未追究,而是继续信任他,并再次将他任命为巴郡太守。甚至在刘备称帝后,廖立被升任侍中。侍中这一职务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如今的宰相,权力极大。
廖立能得到刘备如此信任,必然有过人之处。然而,才华横溢的人往往会伴随傲气。廖立在刘备去世后的处境发生了剧变。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而廖立的职位却被调任为长水校尉,这个职位显然不符合他心中的期望。廖立认为自己应当位列诸葛亮之后,但现实却令他郁闷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廖立逐渐感到自己在蜀汉朝廷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有一天,蜀汉丞相掾李邵和蒋琬来到廖立的治所,检查他的工作。在交谈过程中,廖立忍不住向他们倾诉心中的不满,不仅批评了诸葛亮的政策,还对朝廷中的一些官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甚至在私下里贬低先帝刘备。廖立表示,先帝的一系列决策失误,包括荆州的丧失、关羽的战死以及夷陵之战的失败,都为蜀汉带来了沉重的损失。李邵和蒋琬把廖立的这些言论传达给了诸葛亮,后者听后大为震怒。诸葛亮认为廖立的言论严重损害了蜀汉的团结与威信,立即上奏皇帝,要求将廖立废除,并流放到汶山郡。廖立的命运就此改变,他被迫离开成都,带着家人远赴汶山。
廖立被流放后,他的内心依然抱有希望,盼望着有一天能够获得诸葛亮的宽恕,重返成都。然而,这个希望注定是徒劳的。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廖立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悲痛欲绝,放声大哭。此时,他深知自己的一生已经注定无法再回到政治中心,再也无法为国家效力。古人云:“才不可恃,人不可傲”,廖立恃才傲物,最终孤独终老在流放地,未能再展才华。
廖立的悲剧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使拥有非凡的才能,如果没有正确的处世之道,也难逃命运的捉弄。在诸葛亮去世后,廖立不仅失去了事业上的机会,也失去了人生的希望,成为了历史的边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