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帝王的陵墓看起来宏伟壮丽,但在盗墓贼眼中,它不过是一个宝藏所在;在考古学家眼中,它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博物馆;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坟包。然而,对于那些世世代代守护这些陵墓的人来说,它承载着不朽的使命与责任。
厚葬作为一种传统,历史悠久且根深蒂固,尤其是对帝王而言,他们的陵墓不仅要豪华,更需要具备防盗功能。这种盛大葬礼的背后,意味着陵墓随时可能成为盗贼的目标。为了保卫陵墓,每个朝代都设有专门的守陵人,而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清朝的统治者并非汉族,但他们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并且十分重视自己的陵墓建设。除了兴建巍峨的陵寝,他们还会从合适的家族中挑选出守陵人来保卫皇陵。
根据历史记载,从商代到汉代,古人习惯使用活人陪葬,也就是所谓的“生人殉葬”来守墓。然而这种残忍的做法直到汉代开始逐步禁止,尤其是唐宋时期,这种陋习基本被废除了。然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却再次恢复了这一制度,给人类文明的进步蒙上了一层阴影。直到清朝康熙皇帝时,才彻底废除人殉的制度,并且改为由活人担任守陵任务。
从康熙时期开始,清朝的守陵人被明确选定为具有一定背景的人士,普通百姓显然无法担任这一重要角色。守陵人的数量通常在百人到千人之间,根据陵墓的规模,内务府会任命一个负责人来组织并管理这支守陵队伍。最繁忙时期,守陵人的人数可以超过千人。
这些守陵人享有皇帝的薪资待遇,生活无忧,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使得他们的职位像是“铁饭碗”。守陵人的身份与职责十分严格,一般由八旗子弟或是皇族成员担任。雍正时期,甚至曾有八阿哥和十阿哥被派往康熙的景陵去守墓。
守陵人除了负责守卫皇陵,还肩负着确保陵墓周围治安的重任,他们时刻防备盗墓贼的侵袭。而且,守陵人还需要关注皇陵的日常卫生,若发现陵墓不整洁,责任就会落到他们头上,可能会受到严重惩罚。
每年,皇帝都会亲自前往皇陵举行祭祖仪式,守陵人必须精心策划接待工作,安排随行人员的食宿,并提前做好皇陵的维护工作。如果守陵人的表现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内务府会给予丰厚的赏赐,因为内务府是皇陵管理的主要机构,守陵人只是其下属。
守陵人的待遇相当优厚,年收入比普通百姓高得多,大致为几十两银子,满洲人甚至还能按月领取俸禄。除此之外,朝廷还会给予那些工作超过15年的守陵人一定的土地作为奖励。民间有句俗话:“大口小口每月一斗”,意味着家中所有成员每月都能领取一斗粮食。
然而,随着清朝的灭亡,曾经享有丰厚待遇的守陵人也逐渐失去了他们的福利和地位。民众所期待的民主与自由降临之后,曾经的守陵人开始感到失落,部分人因收入中断开始参与盗卖文物。一些守陵人也因为无法领取俸禄而纷纷离开,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位由于信仰或是别无去处而继续守护在陵墓旁。
大清灭亡后,皇陵的管理逐渐规范化,政府也开始接手。而一些曾世代守陵的守陵人,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职责。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知道清朝已经彻底崩塌,但他们依然留守在三陵附近,坚守着与祖先一脉相承的信仰和责任。也有一部分人出于现实原因,他们的祖宅就在此地,早已无其他地方可去。
2015年,央视记者访问了位于永陵镇的最后一代守陵人赵德新。根据赵德新提供的家谱,他是正统的皇室宗亲,其祖先曾为努尔哈赤的伯父。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他的祖先被责令世代守护皇陵。赵德新是家族的最后一代守陵人,他无儿无女,也因此他成为了这一历史使命的最后承载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守陵人这一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终将成为历史的尘埃。赵德新的故事或许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佳注脚,时代的洪流吞噬了许多曾经辉煌的传统,守陵人的使命,终将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