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世纪初,随着蒙古西征的结束,成吉思汗的后代在中亚地区建立了察合台汗国。这个汗国以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名字命名,是四大蒙古汗国之一。与其他蒙古汗国一样,察合台汗国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尤其是在中亚这片多事的战乱之地,曾经面临内外夹击。尽管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直到十七世纪,东察合台汗国依然由察合台家族掌握。
回顾历史,成吉思汗于1225年结束第一次西征后,将大部分领土分配给了他的后代。察合台继承了西辽与阿姆河以东的广阔土地。成吉思汗去世后,察合台一直坚定支持窝阔台继位,最终他在窝阔台成为大汗后返回了自己的封地,过上了牧民的生活。察合台对传统蒙古习俗的遵守非常严格,他并不经常居住在城镇中,而是常常在草原上游牧,河中地区的城镇则交由地方总督管理。 然而,察合台的统治并不长久。1242年,察合台在草原上病逝,他的孙子哈剌旭烈继承了封地。然而,由于年幼,哈剌旭烈的母亲代为管理此地。随着1246年窝阔台之子贵由即位,察合台汗国的局势发生了变化。贵由和察合台家族的另一个成员也速蒙哥关系密切,他废除了哈剌旭烈的继位,扶持了也速蒙哥以掌控察合台汗国。 1259年,随着大汗蒙哥的去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察合台汗国成为他们争夺的焦点。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分别派出代表前往察合台汗国进行拉拢。1260年,阿里不哥派出的阿鲁忽成功夺取了汗位,并选择支持忽必烈。此举引发了阿里不哥的反击,双方多次交战。 1265年,阿鲁忽死后,忽必烈已经击败了阿里不哥,并开始册封八剌为新的察合台汗。然而,八剌上任后与忽必烈发生了冲突,反而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联合,企图抗衡忽必烈的势力。1270年,八剌在与伊尔汗国的战争中受挫,伤重死去。此后,海都扶持八剌的儿子都哇上位,都哇在位期间继续与元朝作战,尽管在战争中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1301年,都哇参与了帖坚古山之战,再次败给元朝。1303年,都哇向元朝投降,并获得了支持,以帮助打击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内乱,虽然都哇曾尝试通过远征印度获取财富,但最终未能成功。1306年,都哇去世,察合台汗国再次陷入混乱。 继都哇之后,许多短暂的领导者相继出现在汗国历史中。到了1310年,都哇的儿子也先不花继位,开始与元朝维持良好关系。然而,随着边境问题的升温,察合台汗国在与元朝和伊尔汗国的冲突中损失了不少土地。1320年,也先不花的弟弟怯别成为可汗,转移了察合台汗国的政治中心至西部的河中地区。这一决策加剧了汗国的分裂,并使得东部游牧部族与西部定居贵族的关系日益疏远。 1326年,怯别去世后,察合台汗国再次陷入内乱,贵族们争夺汗位。此后,察合台汗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政权更替,直到1346年,察合台汗国最终分裂为两部分:西察合台汗国与东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的中心设在撒马尔罕,而东察合台汗国则保持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首都设在阿力麻里。 自此之后,两个汗国不断发生冲突。1360年,东察合台汗国的秃忽鲁帖木儿趁西察合台汗国内乱之际,成功占领河中地区,并且借此机会结识了年轻的帖木儿。帖木儿在后来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重要人物,曾多次发动远征,重创敌对势力。1391年,黑的儿火者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可汗,并且与帖木儿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合作关系。 然而,帖木儿去世后,东察合台汗国开始收复失地,并持续和帖木儿帝国的遗产争夺地盘。1428年,歪思汗去世,东察合台汗国陷入进一步的混乱,歪思汗的儿子也先不花继位。此后,羽奴思汗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可汗,并多次与明朝交涉,但最终在内部纷争中失败。 进入十五世纪末,羽奴思汗的两个儿子在内部纷争中被击败,东察合台汗国的势力被逐出河中地区,而羽奴思汗的孙子赛依德汗在1514年建立了叶尔羌汗国,并且在十七世纪末仍然存在,直到1680年才被准噶尔汗国彻底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