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总督
东三省总督的职务在清朝的九大总督中存在的时间最短,因为东北地区作为满洲的发源地,最初并没有采用类似关内的行省制度。东北地区仍由八旗制度直接管理,基本上是由满洲贵族自己管辖,没有设立督抚职位,最高领导人是盛京将军。直到清朝的后期,随着“闯关东”的潮流逐渐兴起,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渐渐与关内接轨,逐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战略区域。尤其是到了清朝末期,沙俄和日本等列强开始频繁在东北地区活动,带来了外患的威胁。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统治和管理,清政府开始考虑实施地区行省制度。最终,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徐世昌等人的推动下,清朝政府正式设立了东三省总督职务,代替了盛京将军。
徐世昌成为了首任东三省总督,担任该职务直到1909年。之后的东三省总督依次是锡良(1909年2月8日-1911年4月20日)和赵尔巽(1911年4月20日-1912年2月12日)。赵尔巽是东北的土生土长的领袖人物,来自铁岭,和赵本山同乡,虽不知他是否与某些历史事件相关,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具有重要地位。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尔巽的总督生涯也随之结束。值得注意的是,赵尔巽对清朝有着深厚的忠诚,他常以伯夷和叔齐自比,表示自己宁可孤独生活,也不愿背叛清朝。他还曾将青岛比作第二个首阳山,表达了自己对清朝的忠诚。革命后,他虽加入了袁世凯政府,但专注于历史编纂工作,主持了《清史稿》的编纂工作,这部巨著最终在1927年完成,并为后世历史学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赵尔巽在去世时享年83岁。值得一提的是,张作霖,后来的东北王,便是赵尔巽一手提拔的。
直隶总督
作为清朝关内八大总督之一,直隶总督的地位非常显赫,负责管辖的直隶省(即今天的北京、天津和河北)是清朝的京畿重地,政治地位极高。通常,能担任直隶总督的人物都是内阁大学士级别的高官,而在清朝末期,直隶总督还常常兼任北洋大臣,是政府中最有权势的职位之一。尽管总督的职务只是二品,但担任此职的人,往往都具有相当高的政治背景。根据统计,从雍正元年设立直隶总督这一职务起,到清朝灭亡,共有74人担任过此职。比较著名的直隶总督包括李卫、孙嘉淦、英廉、刘墉、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而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张镇芳,他的任期仅有短短10天。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心腹,和袁世凯有着深厚的家族关系,且他一直支持帝制,辛亥革命后也曾积极参与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尽管最后都失败了。虽然政治生涯并不显赫,但他在家乡做了很多贡献,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他建了不少学校。张镇芳最终因病去世,享年70岁。
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是清朝最富有的总督职务,负责管辖江南地区(包括安徽和江苏两省),这里是清朝的财赋重地,尤其是盐政的税收,占据了全国的一半。两江总督的职位非常重要,其职责和地位比直隶总督还要高。自康熙四年设立以来,历时247年,期间共经历了98任总督。最著名的几位包括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最后一任总督是张勋,他在1912年1月23日上任,但由于清朝在1912年2月12日灭亡,张勋的任期仅持续了不到20天。张勋不仅是清朝灭亡后的复辟人物,还因其不忘皇恩而被称为“辫帅”。尽管他在1917年组织过一次复辟,但很快就被讨逆军击败,复辟失败。之后他虽然逃亡到日本,但最后还是在1923年去世,享年69岁。张勋去世后,溥仪为他追授了“忠武”谥号。
四川总督
四川总督的设立较晚,最初这个职位是临时设立的,直到乾隆十四年才成为专职,主要目的是便于管理军事事务,尤其是在对大小金川的战役中。乾隆五十二年后,四川总督曾一度改缺,直到同治时期才重新设立。此职务的总督历任不多,仅有23任。最后一任总督是赵尔丰,他是赵尔巽的弟弟,在哥哥被调任东三省总督后接任了这一职务。赵尔丰在任期间,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他的镇压政策激起了民愤,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赵尔丰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之一。四川的暴乱导致了全省的动荡,赵尔丰未能挽回局势,最终因兵变失败被杀,享年66岁。
闽浙总督
闽浙总督最早设立于顺治二年,当时称为福建总督,之后在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二十三年期间曾由浙江设立独立的总督职务,福建总督一度分管福建和浙江的事务。最终,乾隆三年时,福建和浙江合并为闽浙总督。从这个职务的设立到清朝灭亡,闽浙总督共存在了多年。最后一任总督松寿,是一位满洲正白旗的官员。1911年,福建新军响应武昌起义,松寿带兵与之作战,但最终失败,他选择自杀,享年约50岁。
云贵总督
云贵总督主要负责云南和贵州两省,最早由顺治年间设立,最初由洪承畴担任。其后,云贵总督职位经历了若干次的变动。云贵总督作为清朝时期的重职之一,掌握了重大的军事和行政权力,尤其是在西南边陲的防务中,具有重要作用。该职位共经历了77任,最后一任总督是李经羲。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经羲的职务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他继续在北洋政府中任职,但他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李经羲最终于1925年去世,享年65岁。
湖广总督
湖广总督原本负责的是湖广省,后期分为湖北和湖南两省,成为历史上的“湖广总督”。这个职务在清朝历史上多次变动,时而设立、时而取消。湖广总督在清朝后期,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职位,尤其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具有重要职能。最后一任总督是瑞澄,他在任期间,目睹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有效应对。最终,他在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直到清朝灭亡,他才以普通民众身份回国,不久后去世,享年52岁。
两广总督
两广总督的职务有着悠久的历史,负责广东和广西两省,是清朝后期的一个重要职务。两广总督不仅在军事和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在经济上掌握着重要资源。两广总督的最后一任是张鸣岐,他在辛亥革命后开始支持袁世凯,并最终在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张鸣岐的政治立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他在人民的愤怒声中去世,享年70岁。
陕甘总督
陕甘总督负责陕西和甘肃两省,职位的设立早于云贵总督,并且负责边疆防务。该职务的历史悠久,历任总督都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人物。最后一任总督是长庚,他在辛亥革命后自愿辞职,离开了职务。长庚去世时享年71岁。
结语
这些总督职务的设立和变迁,深刻影响了清朝的政治格局。各地总督在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江南的经济重地到西北的军事防线,他们的经历展示了清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