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后,开始了漫长的长征。刚开始时,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在湘江战役中,红军的损失几乎摧毁了大半的战力。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后,“左倾”错误得到了及时的纠正,红军才逐步摆脱困境,逐渐走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圈,最终走向了胜利的曙光。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不仅挽救了红军的命运,也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会议期间,一位受邀出席的关键人物却未能赴会,这背后究竟有何故事呢?这个人就是罗炳辉。
罗炳辉,1897年出生于云南彝良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时,他参军加入了地方军阀的部队,随后在战乱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罗炳辉逐渐成为了一名勇敢且富有智慧的军人。大革命时期,罗炳辉随国民党部队参与了北伐,期间,他积极接受先进思想,追求真理和光明,甚至因思想进步被误认为是共产党员,从而被国民党部队开除。
之后,罗炳辉前往广州谋生,1929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参加了红军,并很快在红军中崭露头角,先后担任了红六军第二旅旅长、红十二军副军长及代理军长等职务。此后,罗炳辉积极参与了中央根据地的多次反“围剿”战斗,为巩固和建设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罗炳辉担任了红九军团军团长,并带领部队开始了艰苦的长征。
在长征初期,罗炳辉的红九军团主要负责掩护大部队的行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即将召开,罗炳辉接到了参会的通知。然而,由于红九军团当时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后卫任务,驻守在湄潭一带,罗炳辉无法脱身参加会议。在这种情况下,他与政委蔡树藩商议后,决定派出一名年轻干部尹自勇随凯丰前往遵义城,代他参会。
遵义会议后,罗炳辉依然坚守在掩护主力部队的岗位上。红九军团通过巧妙地佯装离开主力部队,有效地牵制了敌人的进攻。经过五十多天的艰苦跋涉,红九军团终于在西昌与红军主力会合。到了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九军团改称红三十二军,罗炳辉继续担任军长。在随后的战斗中,罗炳辉一路跟随红四方面军南下,遭遇挫折后再度北上,历经无数困难,最终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的成功会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罗炳辉被任命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并前往武汉从事统战工作。1938年,他返回延安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随后前往南方加入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并积极参与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罗炳辉担任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指挥了淮南地区的反“扫荡”和反顽斗争,成功保护和发展了根据地。然而,长年超负荷的工作让罗炳辉的身体逐渐垮掉。1945年,他因病困扰,仍坚持带病作战。10月,罗炳辉率部挺进山东,担任新四军副军长以及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等职务,不幸的是,他在1946年因病去世,享年仅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