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沙俄的帝国彻底崩溃了。随着沙皇的倒台,俄国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与分裂。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仍然坚持继续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另一个政治力量——苏维埃俄国,也在崛起。与此同时,许多沙俄的残余势力——他们被后来的历史称为白卫军——企图恢复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恢复沙皇时代的辉煌。 不仅如此,俄国当时不仅面临严重的内乱,外部压力也相当巨大。苏俄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认为俄国背叛了他们,因此纷纷从不同的方向向俄国派兵进行干预。此时的俄国,确实是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中挣扎。 许多人不禁会问,既然俄国已经如此困顿,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有趁机收复失地?毕竟,沙俄曾通过不平等的条约,从清朝手中夺走了至少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回顾清朝末年,国家正处于内外危机之中。当时,沙俄没有丝毫顾忌,趁着清朝的国运衰退,通过《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从中国割走了外东北的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行为,毫无疑问是典型的趁火打劫。在当时,沙俄并不具备大规模出兵远东的能力,但他们看准了清朝已经在英法联军的压迫下风雨飘摇,便通过威胁和恐吓,轻松获取了这些土地。 除了这些割地条约,沙俄还在1871年借着浩罕汗国阿古柏的入侵之机,出兵占领了新疆的伊犁地区。虽然左宗棠后来收复了新疆,但沙俄却死活不愿归还伊犁,最终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自己控制。 到了1900年,清朝在八国联军的围攻下几乎岌岌可危,沙俄趁机出兵17万,占领了整个东北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若不是1905年日俄战争中沙俄败北,东北的中国人或许早已开始讲俄语了。 在清朝的最后岁月里,1911年12月,沙俄更是趁清朝临近灭亡之际,再次与清廷签订了历史上最后一份不平等条约《满洲里界约》,使得中国损失了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与此同时,沙俄还开始支持外蒙和唐努乌梁海等地区追求独立或自治,借此进一步削弱中国的国力。 沙俄的“趁火打劫”策略可谓无懈可击,每一次都能在清朝最虚弱的时候准确下手。但1917年沙俄覆灭后,中国的北洋政府却没有趁机收复失地,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 其实,北洋政府也有过出兵海参崴的行动。当时北洋动用了4000人和一艘军舰,虽然规模不小,但出兵的名义是为了保护侨民,而非直接收复失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是协约国的一方,很多中国劳工曾被送到俄国东部工作。当沙俄退出战争后,这些劳工试图通过西伯利亚回国,但在途中频繁遭遇沙俄残余势力的阻扰和侵犯。为了保护这些侨民,北洋决定出兵海参崴。 然而,北洋政府并非完全没有采取收复失地的举措。沙俄倒台后,外蒙和唐努乌梁海的局势复杂,这两个地区失去了原有的沙俄控制,地方贵族开始寻求与中国的联系。实际上,外蒙的政权多由喇嘛掌控,而他们对回归中国心存疑虑。因此,北洋的将领徐树铮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出兵外蒙,最终在1919年顺利将外蒙和唐努乌梁海收复。这无疑是北洋政府的一次重大胜利,因为这两块土地加起来约有180万平方公里,若加以开发,足以为中国提供巨大的资源和财富。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1921年,外蒙再次失陷。这一次,北洋政府因直皖战争陷入内乱,无法维持外蒙的防线。徐树铮作为皖系将领,只得带领部队撤离外蒙,转而投入内战。最终,外蒙被白卫军和苏俄占领,徐树铮的功绩在瞬间化为乌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俄的崩溃的确给北洋提供了机会,但由于北洋内部的矛盾重重,政权不稳,他们并没有能够有效利用这一时机收复失地。北洋的内政纷争严重,时刻担心自己的政权不保,因此与其冒险收复失地,他们更倾向于稳固现有的领土和权力。 再者,国际形势也使得北洋无法单独行动。协约国在俄国远东的行动引发了北洋的忧虑,尤其是日本的军事干预,让北洋对收复外东北的计划感到十分困扰。更何况,当时中国已经在国际上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外界对于北洋收复失地的企图并不看好。列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即使这些土地曾属于中国,他们也不会轻易让步。 归根结底,北洋政府未能收复失地,还是因为自身实力的不足。若北洋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他们本可以直接采取行动,而不必在列强面前低声下气。就像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后收回失地一样,北洋若能表态废除与沙俄的条约,也许历史就会有所不同。然而,在没有新条约替代的情况下,旧有的不平等条约依旧有效,使得中国收复失地的法理依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