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的消息传来,令整个朝廷为之一震。尤其是在梓潼县,一位年迈的白发老人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撕心裂肺地哭泣。这位老人名叫李严,他在痛苦中哀叹:“三年前,你将我贬为平民,流放到这荒凉之地,还曾告诉我,如果我悔过自新,未来或许可以复职。然而今天你已死去,谁还会记得我?”他愤怒又绝望的情绪最终导致了他的病情恶化,并在不久后去世。李严,正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人公。
提起李严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然而,刘备临终时托孤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李严当时正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之一,他与诸葛亮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可以并肩而论。作为一位曾经位高权重的人物,李严为何最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呢?我们需要从他的早年经历讲起,看看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
李严年轻时,曾在荆州刘表的麾下担任郡治官吏,凭借卓越的治理能力和才干,很早便引起了刘表的赏识。他在荆州的多个郡县都曾担任过职务,表现出色。然而,当曹操进军荆州时,李严显然不看好曹操的势力,于是选择辞去官职,决定投奔益州的刘璋。刘璋看到李严的能力后,立刻任命他为成都县令,李严也深知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决定全力以赴。
然而,刘备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刘备三分天下的大计即将迈入关键一步——占领益州。刘璋显然不乐意看到刘备扩展自己的势力,心中愤愤不平,决定派遣李严驻守绵竹,以防刘备侵略。然而,刘备的个人魅力和号召力,使得李严带领绵竹的军民迅速投降。通过这次关键性的投降,刘备成功占领了成都,将益州纳入了自己的版图。李严也因此得到了刘备的赏识,被封为太守和将军,后来几次亲自率兵平定叛乱,职位越来越高。
在此时,李严仍旧表现出忠诚和勤勉,他全心全意为刘备效力,尽力表现自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严心中的野心逐渐膨胀,原本的忠诚和责任感慢慢被个人的私欲所取代。他渐渐失去了最初的纯粹,也逐步走向了堕落的道路。刘备因复仇心切,发兵征讨东吴,但在猇亭遭遇惨败,刘备的健康急剧恶化,意识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将国事托付给了诸葛亮,李严则被任命为中都护,负责统领内外军事事务。
这时,李严作为刘备托孤的重臣之一,与诸葛亮并肩而立,拥有了极大的权力与威望。但在刘备去世后,李严似乎失去了目标,开始觉得自己不再需要像之前一样为刘备的事业拼搏,失去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奋斗。渐渐地,李严做出了许多荒唐的决定,导致了他最终的堕落。
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计划北伐中原,亲自带兵出征。然而,他依然信任李严,让他负责镇守汉中,确保后方稳定。然而,李严的心思却并不在守卫国家,而是在谋取更大的权力。他提出了自己将巴州刺史职位合并的要求,甚至有意模仿司马懿设立府衙,自建权力基础。面对李严的野心,诸葛亮最终只能通过提升李严的儿子担任督军,试图安抚他。
然而,李严的行为愈发越轨,他还给诸葛亮写信,劝他加封晋爵,称王受九锡。这一行为显然是希望通过劝说诸葛亮篡夺权力。诸葛亮终于看透了李严的本质,而李严的不满也在此时暴露无遗。此时,李严负责的粮草运输问题更是让他暴露无遗。当粮草运送遇到困难时,李严居然谎称东吴领兵进攻,迫使诸葛亮匆忙撤兵。最终,李严将责任推给了诸葛亮,直到诸葛亮拿出证据揭露真相,李严才终于羞愧万分。
这一事件成为了压垮李严的最后一根稻草,诸葛亮最终决定罢免李严的职务,将他贬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诸葛亮还曾承诺,如果李严能痛改前非,他或许能够恢复职位。然而,随着诸葛亮的去世,李严再也没有机会恢复昔日的荣光,他的政治生涯彻底走到了尽头。
尽管李严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值得注意的是,李严从未对诸葛亮怀有怨恨,反而对诸葛亮的施政表示钦佩。他的命运或许正是他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蜀汉权力斗争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