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三道求贤令,不仅揭示了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道德沦丧的阴暗面,更深刻反映了那时的政治现实:有能力的坏人反而能够走得更远,甚至得到权力的巅峰。汉末的道德标准几乎被枭雄们踩在了脚下,那些具有治国理政之才的枭雄,往往被提升到高位,甚至成为三公九卿,掌握生杀大权,令当时的社会陷入了某种道德迷失。
曹操在三道求贤令中,几乎将用人标准降到了极致。他明确表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这句话的意思其实非常明确:即使是道德低下、不尽孝道的人,只要在治国和用兵方面有过人之处,也能得到重用。这一标准,不仅让人对曹操的用人策略产生质疑,同时也使得那些本身品行不端的人,反而成为了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曹操的这一求贤令,虽然看似包容,但却有着令人深思的矛盾。例如,曹操曾以“孔融不孝”为由,满门抄斩孔融。然而,孔融家族的背景却并非毫无问题。孔融的两个儿子,在得知父亲被杀的消息后,竟然漠不关心,甚至仍旧安然下棋。尽管父亲的死意味着家族的灭顶之灾,但这两个儿子的冷漠态度,无疑揭示了他们的性情冷酷,乃至可以说他们的品德问题同样值得反思。
孔融本人在政治上的作用也非常有限,他更多的是一个“嘴炮式”的人物,虽然口才了得,但在实际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才能上,几乎没有值得称道的表现。如果他有贾诩一半的智谋,曹操或许也不会舍得轻易放弃他。
相比之下,刘备的谋士刘晔却是一位被曹操重用的战略家。虽然刘晔与刘备有着深厚的家族联系,但他却凭借出色的军事才华,成为曹家三代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在太中大夫、侍中,还是大鸿胪的职位上,他的官职一路上升,最终成为了东亭侯,享有极高的声望。刘晔的谥号为“景侯”,这意味着他在战略和政治上的贡献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但与刘晔不同的是,贾诩无疑是一位充满恶行的谋士。作为汉末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贾诩不仅参与了东汉政权的崩溃,而且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利用谣言挑拨李傕和郭汜,从而导致了长安的陷落,使得刘协的帝位岌岌可危。贾诩对董卓的忠诚,以及他对大汉王朝的不忠,揭示了他冷酷、无情的本质。
贾诩最终能够在曹操麾下得到重用,甚至成为太尉、寿乡侯,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具备高尚的品德,而是因为他能够为曹操提供实际的政治利益。在曹操和曹丕的眼中,像贾诩这样的“坏人”,恰好能在混乱的时代中生存下去,甚至通过不择手段的手段获得更多的权力。
曹操麾下的谋士,多数并非品德高尚的人物。像董昭、郭嘉、许攸等人,虽然有着各自的能力,但其道德水准普遍偏低。董昭在劝曹操将都城迁往许昌时,不顾大汉王朝的未来,仅仅考虑到自己的权力利益;而郭嘉虽然有才,但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并不稳固,甚至屡次受到训斥。许攸则因其背叛和贪婪,最终被曹操所处决。
与此同时,在刘备阵营中,也有一些谋士并不完全是正直之人。法正和张松虽然投靠刘备,但他们的行为和忠诚度一直存在问题。法正在投靠刘备后,曾因为个人利益背叛西川的主人,导致了刘备的信任危机。而张松的出卖行为,则让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最终身首异处。
这种种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是否有可能存在完全“正直”的谋士?从历史来看,很多有才之人往往道德上并不完美,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所作所为,既受到时代背景的制约,又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曹操的政权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能在乱世中走得更远的,往往是那些“手段更为复杂”的人。
因此,在三国的历史中,尽管有许多名将和谋士在各自的阵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中的“坏谋士”往往更为长寿且活得滋润。这些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能够巧妙地应对各种权谋斗争,最终收获了更多的权力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