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嵩曾经是唐朝宰相,处于那个著名的“群相闪烁”的时期。虽然他在宰相的位置上辛勤工作了五年,但最终唐玄宗给了他一个恶评:“徒有虚表”。看似风光的宰相生涯,实际上却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曲折与无奈。
萧嵩继承了南梁萧氏的显赫血统,外貌英俊,身材魁梧,面容儒雅,胡须整齐,总给人一种气宇轩昂的印象。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堪称“拉风派”的代表人物。然而,这样一位风度翩翩的宰相,却被唐玄宗批评为“徒有虚表”。这意味着外表再好看,其实内里空无一物,只是华丽的外壳罢了,实际上没有实质的能力。这个评价无疑是对萧嵩最大的不尊重和讽刺,特别是当时唐玄宗自己与萧嵩的妻子萧夫人还有亲家关系,唐玄宗每次见到她都会亲切地称“亲家母”,这层关系也使得他的话语显得格外伤人。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唐玄宗会如此失态呢?原来,唐玄宗有意提拔苏頲为宰相,便让萧嵩起草一份任命诏书。萧嵩在草拟了这份诏书后,交给唐玄宗审阅。然而唐玄宗在看完后皱起眉头,他指出:“国之瑰宝”这个词不太妥,苏頲的父亲叫苏瑰,恐怕得避讳。萧嵩连忙答应修改,却不料唐玄宗让他当场修改,这让萧嵩尴尬万分。萧嵩早年因为学习不精,笔力差,平时写个字都困难,而这时唐玄宗直接要求他当堂修改,这简直是为难他。萧嵩急得头皮发麻,笔都拿不稳。
唐玄宗见状,不禁觉得萧嵩过于认真,但自己又无法理解他的困境,于是便去后宫暂时离开。等唐玄宗回来时,他看到萧嵩已经离开,只有草草修改的诏书留下。萧嵩只把“瑰”字换成了“珍”,其余部分几乎没有变化。唐玄宗见状气愤不已,认为萧嵩真的没有什么实质的能力,空有一副外表,实际却没有什么本事。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明皇杂录》,虽然可信度有些问题,但其中的讽刺意味十分明显。当时的文人们对于萧嵩这种“文才”较为薄弱的宰相非常看不起,连李林甫和萧炅等人都成了被讽刺的对象。
事实上,萧嵩的“文才”确实并不出众,但他却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政治眼光。早在他默默无闻的时候,就有一位江湖“神算子”夏荣看好他,认为萧嵩将来必定能够身居高位,甚至全家显贵。事实证明,夏荣的预测并不差,萧嵩后来在开元十五年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点。
当时,唐朝的西域河西地区正处于危机之中,吐蕃的军队攻破了瓜州,河西节度使王君遇害,整个河陇地区的安全形势岌岌可危。唐玄宗急忙派遣萧嵩前去担任河西节度使,领导抗击吐蕃。这一次,萧嵩没有让大家失望,他展现了出色的军事和政治能力。
首先,萧嵩选拔了几位杰出的将领:裴宽、郭虚己、牛仙客、张守珪等人。虽然这些人当时并不显赫,但都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张守珪为例,他被萧嵩提拔为瓜州都督,负责防守吐蕃的进攻。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张守珪表现得冷静沉着,不仅成功稳住了局势,还在敌人进攻时采取了巧妙的策略,将吐蕃人诱入圈套,使他们狼狈撤退。
随着萧嵩的防御计划逐步落实,局势开始转好。吐蕃人耗费了大量资源和兵力,然而始终未能突破河西的防线。在此期间,萧嵩实施了“反间计”,成功地削弱了吐蕃内部的力量,致使其将领悉诺逻被暗中设计陷害,最终惨遭处决。
经过一系列巧妙的军事操作,萧嵩带领大唐军队打赢了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将吐蕃的主力击败。仅仅用时11个月,萧嵩便成功扭转了危局。这一战的胜利,立刻为他赢得了唐玄宗的高度赞赏,并因此被提升为中书门下三品,相当于宰相的高位。
然而,尽管萧嵩在战争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政治和宰相职责方面,他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在宰相的五年里,萧嵩几乎没有做出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他与副宰相裴光庭、继任宰相韩休的斗争中,始终未能获得胜利,反而由于内讧和官场纷争,渐渐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最终,唐玄宗因宰相职位内的争斗,决定将萧嵩罢免,这一决策令萧嵩的宰相生涯画上了句号。虽然他被迫辞职,但仍然受到了极高的荣誉。在他的晚年,萧嵩退隐乡间,过上了清静的生活,最终活到了80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