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痛恨贪官,曾杀贪官杀到手软,15万颗人头落地,甚至把贪官剥皮填草挂在衙门口示众,可贪官却像割不完的韭菜,杀了一茬又冒一茬!
他到死都想不通,为什么我对贪官这么狠,他们还敢贪?
这事还得从朱元璋的童年说起,朱元璋出身贫农,爹妈兄长全因为贪官克扣赈灾粮饿死,他自己讨过饭、当过和尚,尝尽了贪官的苦头。所以当上皇帝后,他对贪官恨得牙痒痒,发誓要创造个“无贪王朝”。
登基第一年,朱元璋就下令,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立斩不赦,还株连九族。那时一个县令年薪才九十石米,换算成银子也就三四十两,也就是说,官员只要敢多拿一年的工资,就得掉脑袋。
更吓人的是朱元璋发明的“剥皮实草”刑法。传说把贪官剥皮后,往皮里塞稻草做成标本,挂在衙门大堂上,让下一任官员天天看着发抖。虽然正史没明确记载,但民间传得很真,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贪官的狠劲。
他还搞了个“全民抓贪官”政策,老百姓只要发现贪官,能直接绑了送京城治罪,谁敢拦着就诛九族。听起来特解气,可实际上没几个老百姓敢这么干,毕竟贪官手下都有衙役打手,普通百姓哪敢硬碰硬。
朱元璋见民间响应不积极,干脆成立了锦衣卫。这帮人穿着飞鱼服、佩着绣春刀,整天盯着官员动向,谁家晚上吃了啥、跟老婆吵了啥架,第二天就能报到皇帝案头。
有回户部侍郎郭恒贪污粮食,锦衣卫一查,从中央到地方牵扯出数万人,朱元璋眼睛都不眨全给砍了,连六部尚书都没能幸免。可杀完之后呢?新上任的官员没过多久又开始贪,简直成了恶性循环。
为什么朱元璋越杀贪官越多?说到底他的反贪政策从根上就有问题,三大致命缺陷注定了失败结局。
第一个就是官员的俸禄很低。明朝官员的工资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一品大员年薪才1044石米,到了七品县令就只剩90石。而且这些俸禄还不全发粮食,经常用废纸一样的“宝钞”或者布匹顶替。
到了明中后期,宝钞贬值成废纸,官员实际收入连规定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你想想,一个县令要养活全家老小,还得自己掏钱雇师爷、衙役,修缮衙门,这点工资连喝粥都不够。
有个叫海瑞的清官,当县令时天天啃青菜,老娘过生日才舍得买两斤肉,就这还被同僚笑话“装模作样”。官员们心里都在想:“不贪饿死,贪了可能被抓,反正都是死,不如贪了再说!”
第二个是权力结构失衡。朱元璋为了集权,废除了丞相制度,自己直接管六部,结果忙得脚不沾地。为了监督官员,他设立了锦衣卫,后来又有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大到没边儿。
可问题来了,谁来监督这些监督者呢?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原本是反腐先锋,后来自己成了最大的贪官,私藏兵器、霸占民女,连皇帝的贡品都敢截留。
东厂太监刘瑾更夸张,贪污的钱财比国库还多,被抄家时搜出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两。朱元璋想靠特务反腐,结果这些特务先腐了,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三就是朱元璋的“双标政策”。他对百官狠到极致,却对自己的子孙后代无限纵容。明朝藩王们仗着特权,在地方上圈地抢粮、垄断生意,比贪官还贪。
朱元璋规定藩王每年俸禄一万石,是一品大员的十倍,可他们还不满足,到处强占农民土地,甚至敢跟国库抢税银。
就拿万历皇帝的弟弟福王来说,在河南圈了两万顷土地,老百姓被逼得流离失所,他却天天在王府里花天酒地。
朱元璋自己搞反贪,却养出一群蛀虫子孙,这反腐从根上就失去了公平性。
到了朱元璋晚年,他自己都无奈了。在给大臣的诏书中,他沮丧地说:“我杀了这么多贪官,可早上杀了,晚上又有人犯,这到底是为啥?”
其实答案很简单,光靠杀人解决不了腐败问题,得让官员“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可朱元璋只做到了“不敢贪”,却没解决“不必贪”的问题。官员连饭都吃不饱,不贪咋活?
反腐结果就是,明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之一。从洪武年间到崇祯亡国,贪官就没断过,最后连崇祯皇帝都哀叹:“文官爱钱,武将怕死,大明要亡了!”
朱元璋要是地下有知,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最后毁在腐败上,估计得气得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