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子弟兵讲“我心中的抗战”
迪丽瓦拉
2025-09-26 19:33:30
0

在14年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国洪流,涌现出一批批舍生取义的抗日英烈,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凝聚成穿越时空的伟大抗战精神。本报今日推出“我心中的抗战”特刊,听人民子弟兵追忆他们最为难忘的抗战英雄和英雄事迹,讲述他们以抗日英雄为榜样,在部队建立功勋的故事。

李彬:练就“鹰眼”机务尖兵

李彬工作之余加强业务学习。 白秀冉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通讯员 梁世超 白秀冉

“参军前,我就从课本上学过杨靖宇将军的事迹。参军后,在军史馆看到他的遗物,了解到他啃树皮吃草根仍坚持血战的更多细节,我对他愈发敬仰,也读懂了‘军人’二字的分量。”7月28日,空军驻豫某部机械师李彬对记者说。

1987年出生的李彬已入伍19年。在学生时代,杨靖宇将军忠诚、坚韧、抗日救国的事迹,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让他毅然选择参军报国。

想当个好兵并不容易。在新兵连时,李彬的器械训练总不及格,甚至想打报告放弃。“每当这个时候,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的画面就会浮现在脑海,激发我的斗志。”李彬说。经过苦练,他以全优成绩通过考核,成为一名机务兵。

一颗松动的螺丝、一条细小裂纹就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机务工作者要有一双“猎鹰的眼睛”。李彬刻苦钻研,不断提升本领,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机务尖兵。

2024年8月的一天,部队开展跨昼夜飞行训练,机场地表温度达四五十摄氏度,高温下高强度的保障任务让大家疲惫不堪。但为了第二天的飞行安全,他带领机组成员仔细检查飞机每个部位。“快来看,这里有情况!”顺着李彬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轮毂内侧有一条不起眼的裂纹。这条裂纹不大,却很深,很可能会影响飞机起降安全。他立即带领机组成员对机轮开展深度检查,并顺利排除故障,后因此荣立三等功。

“杨靖宇将军用生命捍卫国土,我们将每一次检查做到极致,守护好战友和翱翔蓝天的战鹰,就是对英烈的最好告慰。”李彬说。

机场上,战鹰腾空而起。战场环境和战争形态在变,不变的是“忠诚、担当、精武、奉献”的强军信念,英雄的精神之火在一代代军人心中熊熊燃烧。

杨审:时刻保持冲锋姿态

杨审正在进行装备底盘维修。 刘扬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 通讯员 刘扬 吴成成

“我们连队曾奉命在山西右玉阻击日军,先辈们浴血奋战,连队战旗飘扬不倒……”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第83集团军某旅某连军营里,杨审为新入连官兵讲述光荣连史。

杨审,南阳人。从入伍时一名懵懵懂懂的新兵,到如今带出一批批好兵的老班长,他将16年的青春奉献给了军营。

“我最佩服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宁死不屈、战斗到底,最后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悬崖……”杨审说。

尊崇英雄,争当英雄。2009年,刚满18岁的杨审毅然选择投身军营,来到了前身为“杨靖宇支队”的铁拳红军旅,连队光荣的历史,时时提醒着杨审保持冲锋的姿态。16年间,在跨域联合战术演习、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面前,他始终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

2017年,杨审所在旅接到前往南苏丹维和任务,他第一个报了名。面对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复杂的战术演练,杨审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体能比不上年轻同志,就加班加点练,别人跑轻装他跑武装;外语基础不好,就废寝忘食学,集训期间,手抄了四本日常外语词汇。最终,杨审成功通过选拔考核。

在南苏丹执行任务期间,当地局势动荡,武装冲突时有发生,他每天背着30多公斤的装备巡逻,主动承担最危险的前哨警戒任务。一次,维和部队驻地爆发冲突,数百名民众涌向营门寻求庇护。杨审主动请缨带领应急小组处置,面对情绪激动的人群,他耐心沟通,同时迅速构筑防御工事,坚守12小时,直到局势平稳。

如今,作为一名即将满服役期的老兵,杨审依然坚守在战位。每当新兵入连,他总会指着那面历经战火洗礼的连旗说:“旗帜,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托举起来的,我们多一分坚守,它就多一分荣光!”

陈玉龙:用血性传承锤炼胜战本领

陈玉龙(左一)正在进行战场救护课目训练。罗云豪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思元 通讯员 刘扬 赵金攀

“卫勤障碍考核满分通过!”炎炎烈日下,在第83集团军某旅的训练场上,随着一个背着医疗包跨越障碍的身影跃过最后一道高墙,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赢得大家点赞的战士名叫陈玉龙,洛阳人,2021年入伍,下士军衔,是该旅某红军连队的一名卫生员。入伍以来,他历经两次转岗,从最初的驾驶专业转为炮手,再到如今的卫勤骨干,每一次转变都展现着他过硬的适应能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是杨靖宇将军的精神一次次激励我发起冲锋。”谈及入伍时的初心,陈玉龙回忆道,“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参观时,他面对绝境时绝不退缩的信念深深地震撼了我,也成为我训练中的动力源泉。”

“当兵就要成为胜战精兵!”面对不同的专业岗位,陈玉龙总是这样告诫自己。从操作杆到炮栓,再到如今肩上沉甸甸的医疗包,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意味着从零开始。

为了尽快胜任卫生员的岗位,训练场上,别人练一遍的动作,陈玉龙要反复琢磨十遍;盛夏的沙石地滚烫,汗水混合着尘土在他的脸上淌出道道泥痕,双肘磨破了又结痂,他却咬牙坚持:“练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多救命!”战术动作练习,他把自己置身于复杂的模拟战场环境中,在火力压制下,一遍遍地快速匍匐接近伤员,反复打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动作要领。

“装备可以更新,岗位可以调整,但革命军人的冲锋劲头和血性担当,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凭着这股劲,陈玉龙在去年集团军进修培训结业时取得全优成绩,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认证,还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训中,带领卫勤小组出色完成战场救护和伴随保障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胜战精兵的内涵。

王义军:苦练本领 卫我山河

王义军(左二)正在进行战术示范。马彬瑞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斌

从大学生到军营“尖兵”,王义军仅用了一年时间。

7月30日,在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驻地,记者见到正在训练的王义军,听他讲述在军营的成长经历。

2024年3月,刚大学毕业的王义军就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一到连队,他就被杨根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所震撼。

王义军从小就爱听爷爷讲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当讲到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时,年少的他攥紧了拳头。“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不可饶恕,也让我思考,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后来我决定当兵,为国防作贡献。”王义军说。

初入军营,王义军训练十分刻苦,军事素养突飞猛进。今年2月,他被推荐参加旅预提指挥军士集训。可刚到集训队,他便遭遇了“滑铁卢”,在集训队的初次摸底考核中,他的单杠项目被评为“不及格”。

“‘杨根思连’的战士,字典里没有‘认输’两个字,如果连单杠这一关都过不去,还谈什么保家卫国?”从此,训练场上多了一个“拼命三郎”。午休时间,王义军在单杠上加练;开饭前10分钟,他还在练战术动作;每晚熄灯后,他还在心里反复揣摩训练要领。

很快,王义军的单杠项目成绩有了飞跃:从刚开始只能完成2个到能一气做20个以上,远超“优秀”标准。最终,他的综合集训成绩在所有参训战士中排名第一。

因符合提前选晋条件,加上考核成绩优异,今年3月,王义军提前晋升为中士。谈及未来,他说:“不能忘记抗日战争中同胞遭受的苦难,身处和平年代,仍须有忧患意识。我将苦练胜战本领,时刻准备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卫我山河。”

闫轲: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行

闫轲正在调试机房网络设备。 张泽阳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通讯员 王俊峰 张泽阳

“彭雪枫将军是我心中的英雄,他让我明白,生命虽短暂,但精神却能穿越时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7月2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武警河南总队某部一级警士长闫轲正在调试网络设备。

闫轲的家乡济源,是彭雪枫将军当年浴血战斗过的热土。“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伪军消灭掉,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这是1944年8月彭雪枫率部收复豫皖苏根据地出征前的誓言,闫轲至今读起仍心潮澎湃。

1998年,闫轲怀着对英雄的崇敬走进军营,巧合的是,入伍第一站便来到了彭雪枫将军的家乡南阳。

训练的艰苦远超他的想象。每当疲惫和迷茫时,闫轲就用英雄的事迹激励自己:“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2000年8月,闫轲走上通信保障岗位。作为一个“门外汉”,他自购相关书籍50余册,学习各种软件使用和设备维护知识,边实践边总结,笔记就写下10余万字,逐渐成为领域内的行家里手。

工作中,闫轲敢啃“硬骨头”。一次机线整理过程中,一位新同志因为操作不当,致使重要数据丢失。因为没有硬件的支持,大家一时束手无策。“硬件不够,那就补足‘软件’。”闫轲向专家求教,并查阅资料。最终,他最大限度地恢复了相关数据。

而今,闫轲已在军营27年,他用青春和热爱守护军营网络安全,获得武警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等荣誉,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嘉奖9次,所带班获得集体三等功1次。

“从农村娃到一级警士长,我的成长离不开英雄精神的引领。”闫轲说。他经常给年轻的战士讲彭雪枫将军的故事,鼓励他们传承英雄精神,为强军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短评:熔铸于血脉的强军之魂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朱殿勇

八十年风雨砥砺,抗战烽烟虽远,而由无数英雄鲜血绘就的壮烈画卷,却从未褪色。从白山黑水间的艰难求存,到中原大地的铁血搏杀,从八路军平型关的首战告捷,到百团大战的雷霆出击,一批批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流尽最后一滴血。

伟大抗战精神,绝非尘封于纪念馆的冰冷文物,而是奔涌在民族血脉中的灼热铁流。它凝练于“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敌人”的决绝,彰显于“人在阵地在”的坚韧,更升华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制胜智慧。这种精神,早已内化为民族最深沉的力量印记,成为今日强军征途上不熄的灯火。

今日之人民军队,虽已告别“小米加步枪”的艰难岁月,但伟大抗战精神熔铸的魂魄,始终是这支劲旅的脊梁。当辽宁舰劈波远海,当歼-20鹰击长空,当子弟兵在洪水火场中逆行挺立——那“钢少气多”的豪情,已淬炼成“钢多气更足”的磅礴气象。这种源自抗战烽火的“民族豪气”,正是敢于亮剑、勇于胜利的制胜密码,是面对强敌时最锋利的无形之刃。

将伟大抗战精神深度融入强军之魂,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需要在高精尖装备上追赶超越,更需在思想深处续写“敢于胜利”的长歌。要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在演训场上燃烧,让“依靠人民”的制胜之道在军政军民团结中深化,让“灵活机动”的战争智慧在信息化战场中创新迭代。唯有如此,伟大抗战精神方能由历史的坐标,转化为新时代强军的澎湃动能。

伟大抗战精神是民族之魂的基石,更是强军之路的密码。当这支从历史硝烟中走来的雄师,将如山的信念与今日的钢铁融为一体,中华民族的和平之盾必将坚不可摧。让那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照亮强军兴军的光辉征途,为民族复兴锻造最锋利的倚天长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朝的铁帽子王,亦即世代为王的宗室,分为功封和恩封两类,其中前八个铁帽子王堪称清初最为显赫的功臣,这...
原创 黄... 黄克诚,开国大将之一,他的战功显赫,地位崇高,且一直以刚正不阿、耿直霸气的性格著称。然而,他在穿着打...
原创 姜... 周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深受后世敬仰。提到姬昌,就不得不提起那个传奇...
原创 朝... “中国老大哥”:从战场到友谊塔的传承 在朝鲜人民的心中,中国不仅仅是位于鸭绿江对岸的邻居,更是曾经并...
原创 为... 避寒 前言 白起,这位来自秦国的名将,凭借一系列赫赫战功,几乎成为了无人不知的传奇人物。那么,为...
温海清谈蒙元统一进程的研究与反... 温海清(章静绘) 我们对蒙元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往往会有一种大棋认识:自成吉思汗时代以来,蒙古就有征...
原创 亡... 在历史的长河中,权力的斗争始终如同激烈的漩涡,最终的赢家会攫取无尽的荣光,而败者则注定难有好下场。尤...
原创 李... 今天咱来聊聊历史上超牛的一篇文章 ——《谏逐客书》,还有背后那些有趣又重要的事儿。这文章啊,可是李斯...
原创 安... 在陕西省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的西北约一公里处,隐藏着一条你绝对想不到的马路,这条马路中间居然有一条不起...
原创 祖... 在北京西城区的一处静谧角落,马先生家中珍藏着一件极为稀有的宝物,那便是一枚中华民国元年军政府造的四川...
原创 贺... 1935年1月,长征途中的贵州遵义,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此次会议为毛泽东主席...
原创 顾... 1949年,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中正的独裁统治梦彻底破灭。而在这场历史变动的背后,许多曾在国民党辉...
原创 赵... 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他的突然去世至今引发了许多争议。很多历史学家和民间传说都对他死亡的原因提出了...
原创 5... [击掌] 俄罗斯远东588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它曾是沙俄靠着几张不平等条约强行揽入怀中的战利品,...
释永信倒台后,村民才敢说出实话... 这回释永信真的完了! 十年前的举报并非空穴来风,如今他倒台了,那些曾不敢吭声的老乡们终于说出了实情:...
原创 脱...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竟会把饥饿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993年出生在朝鲜北部边境城...
西安碑林博物馆部分碑刻原件裸展... 今年5月,改扩建后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崭新面貌正式向公众开放,《开成石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珍贵...
原创 明... “陛下!臣年岁已高,实在无法再为您效力,只愿告老还乡!”站在朱元璋面前的是汤和,曾与他一同征战四方的...
南开区黄河剧院举办庆祝“八一”... 摄影 通讯员 王英浩 昨天下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