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复杂性,这使得任何算法的努力看起来都可能徒劳无功,但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世界才显得如此奇妙。大家好,我是减水书生,愿与大家一起品味历史,体悟思辨的深意。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频繁提到的大案牍术,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今天的大数据分析。而在《万历十五年》里提到的数目字管理虽然在明代未能实现,却在唐代的背景下,似乎提前跨入了大数据的层面。 当然,影视剧与严谨的历史著作有所不同,我们不必为唐代是否具备实施这些技术而纠结。这里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大案牍术和数目字管理真的实现,它们会不会帮助破大案、治理天下、创造盛世呢? 首先,按照大案牍术的推演,靖安司应该选出两位破案高手——崔六郎和张小敬。崔六郎确实是根据大案牍术推演出来的,但很遗憾,他没能活过第一集,未能担负起这个重任。相反,张小敬这个角色却是从八品书令史徐宾的选择中产生的。 徐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然而,他的背景与大唐的上层贵族如太子、右相、何监相比,显得相当平凡。令人惊讶的是,张小敬最终成了英雄,虽然他并不是通过大案牍术选中的,而是书令史的眼光看到了他的潜力。大案牍术选出来的崔六郎在第一集便死去,而张小敬则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成长为大英雄。由此可见,在破案的选人方面,大案牍术并没有展现出它的优势。 再看大案牍术能否猜透人心。大案牍术的设计本应能预测出任何人的隐秘行踪和动机。然而,当我们检视徐宾时,发现大案牍术并未能推演出他的真实状况。徐宾是一个需要钱的人,虽然大案牍术推测了他在花钱和欠账上的行为,但它并没有洞察到徐宾背后更深层次的动机:他为的是资助自己对竹造纸的研究。尽管李必和林九郎等人通过其他途径发现了这一点,但大案牍术却无法发现。大案牍术的推演能力,显然是有限的。 至于大案牍术能否治理天下,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徐宾深信数字能解释一切,认为数字治唐的思想能帮助国家走向辉煌。他通过详细记录每一笔数据,力图通过数字掌控天下。但当纸张短缺时,数据记录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决策失误。这种管理方式无法感知社会的复杂性,不能及时发现贫困和不公,最终导致了朝廷的失策。因此,徐宾的大案牍术并没有真正达到治天下的理想。 徐宾的理想是通过数字预测未来,但法家思想则认为,治理国家更多依赖于关系。林九郎,作为一位精通法家思想的人,认为治国之道并非仅凭数字,而是通过深刻理解人际关系、揣摩人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正如林九郎所言,大案牍术不能预测安史之乱的爆发,而只有通过更深层次的人心分析,才能理解历史的深刻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的大数据也许能做得更好,但它依然有局限性。计算机虽然可以处理海量的数据,但它依然无法处理无理数、复杂的情感与人际关系。计算机的思维是基于算法的,而算法无法处理人类情感、复杂的社会行为,甚至无法全面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古代的大案牍术,还是现代的大数据技术,或是苏联的计划经济,它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无法完全解释世界的复杂性。大案牍术未必能够理解徐宾的个人情感,或是预测到安禄山的叛乱;而大数据也无法处理那些无法量化的无理数。 总之,世界的复杂性使得任何算法都显得力不从心。人类虽然追求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正是这种复杂与无解,才成就了世界的奇妙与丰富。正如林九郎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所展示的那样,真正理解世界并非依靠纯粹的计算,而是通过洞察人心,感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没有终极的算法,或许才是世界最奇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