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如果把洪秀全换成朱元璋,太平天国很可能有机会推翻满清政权。众所周知,和洪秀全相比,朱元璋无论在军事才能、领导力还是政治手腕上,都要强出许多,几乎在各方面都能压过洪秀全。洪秀全本来也有推翻清朝的机会,但因为他贪图享乐、缺乏远见,只想守着一方小天地,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
消除内部危机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了令人痛心的天京事变。韦昌辉奉洪秀全之命进京勤王,结果斩杀了杨秀清及其随从两万余人;随后韦昌辉自身又因为傲慢和权势过大,被洪秀全认为威胁统治,被处死并连带杀掉八千余人。洪秀全对石达开产生猜忌,逼得石达开不得不带走两万多部众离开天京。这四到五万人的流失,都是太平军的精锐。内部分裂的残酷清洗极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使得这个运动从鼎盛逐步走向衰落。若以朱元璋替代洪秀全,凭他强硬的领导力和果断手腕,几乎不会有人敢公开威胁他的地位。比如在太平天国早期,杨秀清假称受上帝附体,这是对领袖权威的直接挑战;朱元璋会当机立断揭穿这种把戏,指出上帝怎会附在凡人身上,并对欺骗者施以惩罚。若朱元璋在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掌权,当杨秀清势力膨胀之时,他也会采取雷厉风行的办法,先斩后奏,斩杀要害人物而尽量不牵连普通部众,从而震慑像韦昌辉这样的野心者,避免发生类似天京事变的血案。朱元璋的气度与威望,足以赢得太平天国大部分将士和民众的拥护。 收揽人心,开科取士 太平天国的一大错误是全面摧毁儒、释、道三家思想,导致大批读书人和乡绅转而反对他们。传说中左宗棠曾乔装书生接近洪秀全,待了一段时间后看清洪集团目光短浅、手段粗陋,认为他们难有大作为,便离去投奔湖南巡抚张亮基出任幕僚。如果是朱元璋上台,他极有可能提出驱除鞑虏,还我中华这样的纲领,尊重儒生与佛道教义,不刻意打压民间信仰。朱元璋会把主要力量放在推翻满清、安抚百姓上,不去骚扰普通百姓,并可能实施类似天朝田亩的土地政策,让耕作者能分到土地,从而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稳固根基。朱元璋还会在天京公开开科取士,招揽天下贤士,像左宗棠、罗哲南这样的读书人可能会前来应召。只要政策得当,得到读书人和百姓的支持,湘军的号召力就会削弱,不易再发展壮大,从而减少对立势力的发展空间。与洋人建交,寻求洋人支持 太平天国早期曾令西方社会震惊:在远东竟然有大批信奉基督的群众,西方传教士与外交官一度热切前往考察。但考察后发现,太平天国的教义与正统基督教差别很大,其许多做法在西方看来既愚昧又野蛮。太平天国既没有准备好与西方打交道,又没有吸引到西方的支持,反而让西方国家逐渐转向和清廷合作,向清军提供武器与援助。如果由朱元璋来主政,他会更灵活地调整对外政策:主动邀请西方传教士来改善宗教交流,听取他们对教务的建议;在必要时调整、修正一些太平天国内部极端或不合时宜的教义,以争取西方的理解与认可。同时,他会与西方国家签订友好通商条约,承认清朝此前与列强签订的一些条约并承接相应债务,开放通商口岸,让西方国家能够公平地与太平天国进行贸易、互通有无。这样的安排既能从宗教上取得西方的部分接纳,又能通过贸易带来实惠,从而吸引西方国家支持太平天国,甚至提供物资和先进武器。拥有充足物资与现代武器装备的太平天国,便更有能力对抗满清政权。 扫清东南,准备北伐 太平天国的北伐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象征性的动作,缺乏充足准备。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两万余人向北进军,但这支部队兵力有限、后勤和战略部署不足,孤军深入,几乎是在送死。把这与朱元璋的北伐相比,就显得差距明显: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统帅二十五万大军北上,发布檄文号召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并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先攻山东以去除外援屏障,再进河南切断敌人援助,夺取要地潼关,继而直取大都;骑兵、步兵各司其职,层层推进,直至元朝孤立无援而不战自溃。徐达先取山东、汴梁,再取潼关,朱元璋在汴梁坐镇指挥,整个北伐可谓条分缕析、步步为营。相比之下,洪秀全的北伐几乎是儿戏。若朱元璋在天京执政,他会先命令清剿江南各省的清军残余与新生的湘军势力,彻底扫清东南的威胁;然后修整军备,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充分准备。待时机成熟,他会任命有能力的将领(例如陈秀成或李秀成之类)率军北征,凭借周密准备与强大兵力,一举扫除清朝的统治。 结语 事实上,不必非要是朱元璋,若换成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有作为、有手腕的统治者,代替洪秀全并做到三件事:处理好外交关系、让有志读书人通过科举获得仕途、以及内部避免内斗,基本上都具备推翻满清政权的条件。只要这三点做到位,推翻满清并非不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