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穷秀才”、“破秀才”或是“愣头愣脑的呆秀才”,这些词语在影视剧里似乎都在刻画某些读书多了、反而显得呆傻的书生形象。影像中的秀才往往穿着破旧的青布衣、黑色布鞋,梳着整齐的发型,说话时总是用那些复杂的“之乎者也”,彷佛整个人都浸泡在古老的书卷气息里。如果他左手握着一支秃笔,右手拨弄着一个破算盘,那画面中的“穷酸秀才”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但是,假如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描绘其实有些不合常理。要知道,古代的统治者是皇帝,而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恰恰是这些参加科举的“秀才”。难道皇帝会喜欢这样的“书呆子”吗?其实我们看到的历史人物,无论是忠诚贤能的“忠臣”,还是奸诈多谋的“权臣”,与“痴傻”的形象相去甚远。那么,如果参加科举的都是“秀才”,这种描绘就显得十分不合理。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科举真的像“鲤鱼跃龙门”,那些呆傻的“书生”进入了科举后就立刻变得聪明、机智、足智多谋,迅速从“傻秀才”变成朝廷官员了吗?显然,这种转变是不可能的。古代社会没有什么所谓的“龙门”,也没有现成的“官场速成教材”,更没有一夜之间改变命运的“神奇魔法”。真正让这些“秀才”站出来的,是时代对他们的偏见。 古代的交通闭塞,信息流通慢,很多地方的官员处于“天高皇帝远”的状态。在缺少皇帝直接监督的情况下,地方官员往往拥有极大的权力,甚至能够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死存亡。比如,清朝的知县,掌握了刑事、财政、军事等一系列大权,几乎成为一个地方的“小皇帝”。即便是一个七品的县令,也能拥有如此权力,何况那些高级官员,简直是不可一世。 再说,古代没有现代的法律程序,也没有很容易的申诉渠道。百姓若遇到不公,只能层层上报,许多人最终也因无法得到正义而低头屈服。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对“官兵”充满了畏惧和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于是,他们将这种恨意转嫁到“秀才”身上。因为这些秀才,最终有可能会成就一番官场事业,成为他们头上的压迫者。 但历史中的真实秀才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古代,秀才的生活其实并不像现在影视作品中的那般穷困潦倒。与今天的义务教育不同,古代很多人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很难保证,农田的耕种、家畜的照料,家里一有富余才能考虑送孩子读书。而即便家里有点积蓄,也往往受到父母的价值观影响。很多家长觉得读书没什么前途,还不如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因而,在古代,能够有机会读上几年的书,已经是极其难得的事。 再者,古代的平均寿命较短,许多人在三十岁时就开始衰老,四十岁便开始为后事做准备。到了五十、六十岁时,由于缺乏现代医疗,许多人早早地就因病去世。所以,古人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到了三十岁依旧坚持读书和深造。古代的孩子若能在十五、六岁时依然能读书,说明他们或出身富贵,或具备非凡的才智,能够考取好成绩。 为了验证这些少年是否具备继续深造的资格,当地的官府会组织“县试”,类似于现代的中考,由知县主持,教谕负责监考和阅卷,筛选出最优秀的“童生”。在通过县试后,少年才能够正式进入朝廷的科举教育体系,学习礼仪、骑射、声乐等一系列知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秀才总是穿着整齐的长衣大褂、留着规整的发型。如果没有通过这个考验,甚至会被剥夺资格,无法继续参加科举。 从“童生”到“秀才”,并非一蹴而就。进入科举体系后,他们需要通过多轮考试,最重要的一关便是“府试”。这一过程对很多人来说异常艰难,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甚至有些人考一生都未能通过。而一旦成功过关,成为秀才,便能进入朝廷的视野。 清朝的秀才数量并不多,整个朝代加起来,只有三万名左右的秀才,而这些秀才大多来自鲁豫、江浙、两广等发达地区。如果一个普通县城能够有两三名秀才出榜,那就得大摆宴席庆祝了。成为秀才的意义非凡,意味着不再需要交税,也不用承担劳役。在那个时代,赋税沉重,甚至能占到收入的三分之一。更不用说徭役,修建宫殿、疏通河道等工作都需要百姓贡献劳力,家庭没有壮劳力的,便需要付钱。若成为秀才,所有这些负担便会免除。 除了这些实惠的待遇,秀才还能够免去许多惩罚。例如,即使犯了错,若没有触犯到国家法律,也不会被判死刑,最多是警告和一些轻微的体罚。秀才的这一身份,实际上就像一张“免死金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范进那样的普通人,一旦考中秀才,就能轻松娶妻。 总的来说,秀才不仅是一个学术上的“身份”,更是一个政治上的象征。它意味着巨大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就像今天的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那些名校毕业生,秀才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几乎等同于现代的公务员——那些被重点培养、未来有着广阔晋升空间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