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功并非源自个人的军事才能,而是借助了汉朝强大的国力优势。按照这种说法,他们之所以能在汉朝将领中脱颖而出,仅仅是因为依靠外戚身份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如果其他将领也拥有与卫青、霍去病相同的机会,他们同样可以创造出辉煌的战功。
然而,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不仅有卫青和霍去病,其他一些重用的大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甚至有不少将领封侯,立下赫赫战功。那么,卫青和霍去病的出色表现真的是依赖于汉朝的国力碾压吗?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
李广,作为汉武帝时期资历最深的名将之一,早在汉景帝时期就参与了平定七国之乱,勇猛无敌,威名远扬。尽管如此,汉景帝时代的军事策略以防守为主,军队较少主动出击,因此李广并未有太多机会建功立业。汉景帝甚至曾遗憾地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你在汉高帝时期,早已是万户侯。”李广的一生经历了七十多场战斗,但大部分是局部的守边冲突,未能留下辉煌的战绩。
然而,随着汉武帝即位后,李广终于迎来了反击匈奴的机会。在公元前133年,李广参与了马邑之围的战斗,计划通过设陷阱歼灭匈奴主力。但匈奴单于及时发现了汉军的意图,成功避开了埋伏,李广未能取得战果。此后,汉武帝决定改为采取骑兵主力直接与匈奴进行对决,这也是卫青首次出征。他带领军队迅速进攻匈奴的龙城,取得了汉朝历史上首次主动出击匈奴的胜利。
然而,李广的军事表现却令人失望。在与匈奴单于主力接触的一场战斗中,李广的军队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匈奴人俘虏,幸得万夫不当之勇才成功逃回。此后,李广沉寂了几年,直至霍去病崭露头角。值得注意的是,当霍去病首次领兵出征时,李广也在卫青的军中,但他未能立下任何功勋。
接下来的河西走廊之战中,李广再次带领军队出征,却不幸与匈奴左单于的主力交战,最终以全军覆没告终。即便如此,李广依然深感不甘,于是他请求亲自担任前锋,参加漠北之战。尽管年已七十,李广依然坚持要带领队伍行军,但最终迷失了方向,错过了与卫青会合的最佳时机,并且在战斗结束时未能立下任何战功,最终在羞愧中自刎身亡。从李广的经历来看,尽管汉武帝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他依然未能在汉武帝的反击中表现出色,最终未能封侯。
除了李广,另一位汉武帝初期的重臣——公孙贺也在马邑之围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公孙贺身世显赫,是汉武帝的心腹重臣,在卫子夫得宠后,公孙贺娶了卫家大姐,进一步巩固了与汉武帝的关系。虽然公孙贺有着不小的政治背景,但在军事上,他的表现却远不及其他将领。在卫青首次出征匈奴并取得胜利时,公孙贺也作为四名将军之一参与其中,但他并未找到匈奴的踪迹,最后无功而返。此后,汉武帝逐渐意识到公孙贺并非出色的独立指挥官,转而让他跟随卫青,最终也凭借着卫青的支持成为列侯。
然而,随着卫青和霍去病去世,汉武帝再次尝试赋予公孙贺更大的责任。公元前98年,公孙贺被派遣率领15000骑兵出征匈奴,但结果依然是无功而返。汉武帝逐渐对公孙贺失去了信心,最终将他调回朝廷,专心处理政务。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曾在卫青麾下表现出色的将领,如公孙敖。公孙敖虽然在卫青的麾下屡建奇功,但在独立指挥时却屡屡失败。第一次出征时,他与匈奴交战时全军几乎被歼灭;第二次出征时,他又因迷路而无功而返。尽管如此,公孙敖依然在卫青的带领下取得了一定的战功,最终获得列侯之位,但他的军事才能始终无法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
即使在霍去病去世后,卫青的部下仍然有不少将领,像赵破奴一样表现出了不小的勇气,但在独立指挥时却屡屡败北。赵破奴曾在霍去病的指挥下屡建战功,但独立出征时,屡次无功而返,甚至在一次与匈奴的接触中全军覆没。
最终,汉武帝的军事计划还是围绕着卫青和霍去病展开。无论其他将领如何表现,他们都无法达到卫青和霍去病在匈奴战役中的卓越成绩。卫青和霍去病的确是一对极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汉朝强大的国力,更是因为他们具备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相较之下,尽管汉武帝手下有不少优秀的将领,他们或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而卫青和霍去病则是真正的顶尖军事人才。
因此,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并非仅仅依靠汉朝国力的支持,他们的成功是个人才能与国力的完美结合,是汉武帝能够依赖的真正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