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红军按照中央指示,组成了一支约21000人的西路军,由徐向前和陈昌浩指挥,开始向西推进,穿越了河西走廊。谁曾想,他们刚进入这一片陌生的区域,便与马家军—当地的土匪武装—遭遇了激烈的冲突,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这场战斗异常惨烈,红军与马家军的力量差距巨大,而且地形和环境完全陌生,红军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局面。尽管英勇奋战了四个月,红军最终击毙了敌人超过两万人,但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返回延安时,仅剩不到千人。
马家军是西北一支强悍的地方武装,地缘意识极为强烈,习惯于骑兵作战,凶猛且残暴。当红军进入这片土地时,马家军误以为红军是来争夺地盘、建立根据地的。于是,他们全力以赴地阻挡红军的前进,不惜一切代价想要驱逐他们。红军既不熟悉当地地理,又缺乏群众支持,最终被马家军围困并分割,几乎全军覆没。红军战士们拼死抗争,付出了惊人的代价。 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在部队溃败后,决定将队伍化整为零,分头行动,寻找通往延安的道路。他与骑兵师师长杜义德等几人组成小组,开始了艰难的逃亡。在这段行程中,他们穿越了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气温低得令人无法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们几乎无法找到食物,连一些野菜也无处可寻。在这片人烟稀少的山区,他们不仅要躲避马家军的追杀,还必须提防当地贪财的百姓识破他们的身份并将其举报。 几天里,他们没有任何食物,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双重折磨,一步步艰难前行。途中,他们偶尔遇到一些村庄,便前去乞讨食物。一天,王树声带着疲惫的队伍走到一户人家门前,他敲了敲门,但屋里的人从窗子里透出眼神,见到这些衣衫褴褛、满面风霜的红军战士,误以为是抢劫的强盗,于是紧张得连门也不敢打开。王树声性格直爽,言语不够温和,他一气之下,猛地砸门。屋里的年轻人见状,急忙拿起镢头冲出来,将他们赶得远远的,直到他们不见踪影。 继续前行后,他们遇到了一位路人。王树声心生一线希望,走过去乞求食物。然而,当那人看到王树声凶猛的面相时,表情惊恐,转身便逃。王树声大声喊:“大哥,别跑啊,我不是坏人!”可是那人越跑越快,最终消失在视线之外。杜义德看到这一幕,笑了出来,说道:“你越喊,他跑得越快。”王树声愤愤不平地回应:“他娘的,我能吃了他吗?”杜义德笑了笑:“得了,别再露面了,还是我来吧!” 王树声其实内心并不恶劣,性格也很朴实善良,只是因为长得粗犷、面相威猛,而且小时候患过天花,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这让他看起来格外凶狠。再加上几个月的战争使得他疲惫不堪、形象更显狼狈,的确让人产生误解。从那以后,每当遇到村民,王树声便低头躲在后面,杜义德则主动上前,笑脸相迎,温声细语地请求施舍,才勉强换来一点食物。 有了这些微薄的食物,他们勉力支撑着,凭借坚强的信念和毅力,跋山涉水,艰难前行,终于回到了延安。回到延安后,王树声还闹了一场小小的误会。因为他穿着地方百姓的衣服,脸上依旧带着几分凶狠的气质,红军哨兵误以为他是马家军的间谍,差点将他抓捕审问。幸好,杜义德及时赶到,证明了他的身份。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亲自接见了王树声,并激动地说道:“树声同志,回来就是胜利!”王树声听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他在延安开启了新的生活,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