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初,毛主席在党内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权力危机。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将他架空,导致他的政治地位急剧下滑。这一时期,党内的权力斗争复杂多变,有人公开批判他,有人则在背后排挤他。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些关键人物坚守在他身旁,始终支持他,未曾背离。
1932年10月,中共在江西宁都召开了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宁都会议”。此时,毛主席的政治生涯迎来了一个低谷。会议期间,党内的权力主要掌握在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手中,他们深受共产国际影响,推崇极端的“左倾”路线,对毛主席提倡的军事和政治理念深感不满。博古等人公开批评毛主席的“游击主义”并指责其为“右倾机会主义”,直接导致毛主席被撤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与此同时,军权被交给了周恩来,党务和政府事务则由博古和张闻天掌控。
进入1933年初,博古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力地位,决定将张闻天提拔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毛主席的实际权力几乎完全被架空,虽然他仍名存实亡。那时的中央苏区,毛主席的政治影响力几乎降到零。但他并没有与组织发生对立,而是选择默默接受组织安排,参与基层工作。虽然这一时期艰苦异常,但也为他后来复出积累了必要的政治资本和群众基础。
在毛主席被架空的这段日子里,周恩来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作为红军的核心领导之一,周恩来在军事上的智慧和毛主席有着深厚的默契。宁都会议后,虽然毛主席失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但周恩来依然坚定支持毛主席的战略,特别是在应对国民党“围剿”时,他没有被博古的“左倾”路线所左右。
1933年初,蒋介石发起了第四次“围剿”,调集了超过30个师、40万兵力,试图一举摧毁中央苏区。在这个关键时刻,尽管博古在政治上压制了毛主席,但周恩来和朱德依然坚守毛主席的“诱敌深入”战术。黄陂战役便是这一战略成功的典型表现。红军在周恩来的指挥下,利用地形优势设伏,成功全歼国民党52师,并重创59师,缴获了大量武器。紧接着,3月的东陂战役,红军再次大捷,歼敌近3个师,俘虏上万,彻底摧毁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计划。
这些军事胜利并非偶然,周恩来深知毛主席的游击战术与机动战略的价值,未被博古的“左倾”思想所迷惑,而是坚定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指导。这一切不仅保住了红军的生存,也在无形中验证了毛主席战略的正确性。周恩来并没有空口承诺支持,而是通过实际的行动确保了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延续。
朱德,作为红军的总司令,也是在毛主席低谷时没有抛弃他的坚定支持者。朱德与毛主席自井冈山时期起便并肩作战,二人不仅是战友,更有着深厚的情谊。宁都会议后,尽管朱德名义上仍掌握着军权,但实际指挥却受到了博古和周恩来安排的影响。然而,朱德始终没有因毛主席失势而疏远他,反而在军事行动中尽可能坚持毛主席的战略思想。
在第四次反“围剿”的过程中,朱德与周恩来共同指挥黄陂和东陂战役,战斗胜利后,朱德从未以个人功绩为重,而是始终默默支持毛主席的战略。随着第五次“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展开长征,朱德始终陪伴毛主席,带领队伍克服重重难关。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朱德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支持毛主席,严厉批评博古和李德的错误领导,为毛主席重新掌握领导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刘伯承,虽然在毛主席被架空时期没有周恩来和朱德那样的显赫地位,但他同样是一个坚实的支持者。作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主要负责后方工作,他擅长分析敌情和制定军事计划。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和东陂战役中,刘伯承的智慧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他认为毛主席的灵活机动战略远胜于死板的硬拼,始终坚定支持毛主席的战略思想。
到了遵义会议,刘伯承也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支持毛主席,指出博古和李德的指挥失误导致了第五次“围剿”惨败,力主让毛主席重掌军事领导权。在长征过程中,刘伯承继续担任参谋长,帮助红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刘伯承的支持虽不张扬,但始终坚定,为毛主席重新崛起提供了关键支持。
毛主席在被架空后,虽然日子艰难,但依然没有停下工作。1933年2月,博古指派他负责“查田运动”,这个工作关乎农村阶级成分的调查以及土地分配调整。虽然这一任务看似平凡,但毛主席仍然认真对待,亲自到瑞金叶坪和武阳墟等地开展活动。虽然这些工作远非政治权力的象征,但毛主席通过实际行动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日后重返领导岗位积累了宝贵的威信。
1933年秋,蒋介石再次发动第五次“围剿”,这一次他调集了50万大军,倾尽全力欲摧毁红军。博古和李德接管了军事指挥,放弃了毛主席的灵活机动战略,改为“短促突击”,结果红军损失惨重,苏区被压缩到极限。到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瑞金,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面临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湘江战役中损失过半,红军差点崩溃。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并没有动摇,他们继续坚定地站在毛主席一边,共同抵抗敌人。最终,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艰苦奋斗,毛主席重新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革命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
在长征结束后,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巩固,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人则为毛主席的复出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成为国家主席,周恩来担任总理,朱德成为总司令,刘伯承则成了元帅。这些人从毛主席最艰难的时刻一路陪伴他走过来,最终共同见证了革命的胜利。
他们之所以坚定支持毛主席,不仅因为私交深厚,更因为他们深信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毛主席的游击战术并非空谈,而是通过长期的战斗经验得出的结论。在多次“围剿”中,毛主席的战略展现了巨大的实用性,而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则进一步凸显了毛主席领导的重要性。
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篇章,也是一个关于忠诚、信任与长远眼光的生动写照。正是因为周恩来、朱德和刘伯承的坚定支持,毛主席才能从低谷走到巅峰,最终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这段历史教会我们,在关键时刻,有几个真心支持的人,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