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他是晚清最后一根脊梁:七旬白发,半柄残刀,肉身硬撼钢铁洪流!
迪丽瓦拉
2025-09-27 10:31:38
0

《——·前言·——》

有一个没受过教育的老兵,拖着自己的棺材走上战场,最后打败了法国的正规军。他的名字没在历史中被大书特书,也没人记得他曾为这个国家立下过赫赫战功。那他为何拼命打下去?他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又失去了什么呢?

冯子材出生于1818年,家在钦州。他出生时,父母就早早离世,家里一无所有,没有田地也没有产业,靠着卖盐和打渔勉强维生,甚至常常面临饥饿。十五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在广西和广东的边界荒地上靠着卖力劳作过日子。虽然识字不多,但他跟着江湖上的人学了几招拳脚功夫,这些成了他生活的依靠。他的未来似乎并不光明,拼尽全力也不过是为了生存。

直到1851年,他加入了天地会,并参与了在广西的起义,扛起了反清的旗帜。起义很快就被清军围剿,他最终没有死,而是选择投降。冯子材并非一个讲求忠诚的人,他做出这一选择只是为了保命。在那时,他33岁。

冯子材没有被清军处死,反而得到了重用。当时他跟随向荣,一位清朝的武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冯子材在战场上十分凶狠,他从不手下留情,每次打完战斗后,他会亲自检查敌人尸体,确保每个对手都死无全尸。凭借着屠戮般的战斗力,冯子材的军职迅速晋升,从一个普通的绿营兵开始,逐渐升为游击、参将、总兵,最后甚至成为广西提督。这个职务在清朝军中极具实权。

他虽未曾读过兵法,却深信“兵跟我怕死,我带兵不怕死”的道理。1864年,太平天国被彻底镇压后,冯子材被调往镇江负责守城,一守就是六年。镇江外是太平军残余和四起的乱匪,而他手下的兵力在最大时不过八千人,肩负着全城百姓的生死。他不仅亲自修筑城墙,还教士兵如何进行夜间作战,虽然他极少写信,但账目一丝不苟,连每颗子弹的去向都要清楚记录。

由于战功显赫,朝廷赐给冯子材一个蒙古语的“色尔固楞巴图鲁”头衔,这个称号常用于表彰英勇的将领,特别是对于汉人来说极为罕见。他的治军风格异常严苛,骂人时从不说脏话,完全依靠眼神威慑。下属们惧怕他,并非因为规矩,而是因为冯子材有随时动手的可能。

1880年,他因不明的罪名被罢职,李鸿章称他是个“刺儿头”,不听命令、不配合工作。冯子材回到家乡钦州隐居。他早已知道法国军队即将进攻广西,尽管周围人都笑他多虑,他依然没有争辩,他虽然不再做官,但每天都打听边境的动静。他坚信,法国并不打越南,他们的目标是广西。没人相信他的话,他耐心等待了三年。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队首先进攻越南,清朝则派遣黑旗军支援,而法军则快速推进,先后攻陷了北宁和山西等地。此时,清廷对守关的将领进行了名单安排,但冯子材不在其中。李鸿章认为他年老且已经无功可言,年届65岁的冯子材依旧自愿请命出战,并写下了一纸信:“兵败国亡,老朽何忍独生。”

他亲自抬起一口棺材,带领士兵们进行操练。他要求士兵们绕着棺材排队操练,告诫他们:“谁退,我就和谁一起躺进这口棺材。”没有人敢轻视他。冯子材被派往镇南关,这是广西通向越南的要塞,法国军队的进攻势头迅猛。冯子材只带了三千兵马,但他毫不畏惧,他穿着破旧的铠甲,背虽然弯曲,但眼神仍然坚定。他说:“我没有枪,但我知道怎么布阵。”

他详细勘察了地形,修建了三道壕沟,并在两侧设下伏兵,林中还埋下了“梅花坑”,设下重重陷阱,每个士兵都需要背着石块练习爬坡。他的命令是:“没有人能活着退回。”

1885年,镇南关之战爆发。法军出动六千兵力,配备先进的洋枪、火箭弹和后装炮,领军的是尼格里准将。他们采取传统的正面强攻,但冯子材采用了“冷战术”。他故意让前阵假装撤退,诱使敌人深入,然后从两翼进行夹击。敌军马队在陷阱中大乱,前军被困在山道中。第二天夜里,冯子材中箭三次,伤势严重,但他依然没有下阵休息。为了继续指挥,他让士兵用竹竿将他固定住,站在山头上,身边不到三百人。他冷冷地说:“不冲,就等死。”

经过几天激战,法军最终崩溃,尼格里准将中弹,法军损失惨重,死伤五百多人,甚至丢失了军旗一面。这场镇南关的胜利,成为清军对法军唯一的正面胜利。冯子材没有庆祝胜利,反而让人将那口棺材留在阵地上,他冷静地说:“我还没死,国家还没赢。”

尽管他赢得了这场战斗,冯子材并未因此升官,而是仅仅得到了一个“忠勇巴图鲁”的匾额。他没有将匾额带回家,而是将其挂在营地的祠堂里。朝廷给了他五千两赏银,他却将这笔钱分成三份:一份修建营房,一份用于治伤兵,最后一份归还给了朝廷。他明确表示:“士卒拼命,功不该私分。”

冯子材没有通过自己的权力来谋取私利,他的治理风格严苛且公正。营中没有女子,他步行,不乘轿,账目始终保持清晰,每个月检查三次军饷,若发现有任何贪污行为,立即用军棍处决。他曾告诫他的十四个儿子:“我一生不积钱,死后你们自然能有饭吃。”他的家风严谨,禁止子孙沾染官场污秽,家族祠堂也没有张扬功绩,只挂着他口述下来的家训:“读书不求官,服官不要钱,违者不孝。”冯子材的十四个儿子没有一个进入官场,过上了各自的生活。

冯子材在1903年去世时,年已八十五。他死后,清朝举行了国葬,但他的棺材却没有进入京城,而是停在了镇南关的原地。冯家后人只办了三天的祭礼,期间没有邀请地方官员,也没有收取香火钱。冯子材生前未曾败过,但国家早已走向崩裂。冯子材的那封奏折,始终未收到回复,而其中的内容,却成了清朝灭亡的预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张... 我国的文学历史悠久而丰富,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类小说数不胜数。这些文学作品中,许多涉及军事、权谋等题材,...
原创 东... 东汉末年,汉室逐渐衰弱,社会动荡不安,群雄割据,局势堪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众多势力互相争斗,形...
原创 秦... 各位朋友,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皇帝,但唯独秦始皇却没有留下一位皇后。这一现象引发了无数历史爱好者的...
原创 孙... 说起“生子当如孙仲谋”,大家第一反应便是辛弃疾在夸孙权的英明,但如果你听到“猘儿难与争锋也”这句话,...
原创 为... 《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电视剧深深扎根于广大观众的心中,许多人对其中的角色和情节津津乐道。剧中,刘备所...
原创 曹... 在曹操的军事生涯中,有两个姓氏在他建立霸业的过程中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他的本姓曹以及夏侯姓氏...
原创 中... 有位德国专家曾经提出,中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部分原因是没有一个覆盖全民的宗教。这一观点听起来似乎别具一...
锡兰山之战:三宝太监的斯里兰卡... 公元1411年,明成祖遣内官监太监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在宝船队返航途中,与斯里兰卡的康提王国爆发短促且...
从“摸鱼圣地”到“加班大本营”... 2009年2月,西安唐大明宫遗址考古工作者在新发掘的建福门址两侧发现了两片特殊的等面积夯土痕迹:二者...
原创 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历史上一次挺有名的改革 —— 王莽改制。您瞧,王莽这人呐,在西汉末年那混乱的...
原创 王... 1947 年春,陕北高原的风裹挟着硝烟味掠过黄土坡。蒋中正集结 25 万大军压向延安,胡宗南的美式装...
原创 华... 1948年7月31日,杨成武将军当时担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的第二政治委员。接到中央军委和华北军区的电令...
原创 美...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长... 河北秦皇岛的张先生家里,藏着一枚用红绸层层包裹的铜元。这枚钱币是张家代代相传的物件,要从他爷爷那辈说...
原创 冀...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军区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框架下,成为其中四个二级军区之一,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1...
原创 他... 他是开国上将,却三次遭遇“站错队”的指责!从1936年的内部分裂到特殊时期的审查,他所谓“犯错”的节...
原创 来...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均有重要的军事力量。我们熟知的共和国十大元帅,大多都在八年抗战中服务于八路军。...
原创 他... 明朝有个文臣,被朱元璋称为“比萧何还有用”,不仅教出了太子朱标,还编撰了《元史》,最后却因为孙子犯事...
敦诚敦敏家族 也曾败落遭难 张凯庆解读红楼梦(114) 敦诚敦敏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正宗的皇室宗亲。阿济格的母亲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