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个没受过教育的老兵,拖着自己的棺材走上战场,最后打败了法国的正规军。他的名字没在历史中被大书特书,也没人记得他曾为这个国家立下过赫赫战功。那他为何拼命打下去?他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又失去了什么呢?
冯子材出生于1818年,家在钦州。他出生时,父母就早早离世,家里一无所有,没有田地也没有产业,靠着卖盐和打渔勉强维生,甚至常常面临饥饿。十五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在广西和广东的边界荒地上靠着卖力劳作过日子。虽然识字不多,但他跟着江湖上的人学了几招拳脚功夫,这些成了他生活的依靠。他的未来似乎并不光明,拼尽全力也不过是为了生存。
直到1851年,他加入了天地会,并参与了在广西的起义,扛起了反清的旗帜。起义很快就被清军围剿,他最终没有死,而是选择投降。冯子材并非一个讲求忠诚的人,他做出这一选择只是为了保命。在那时,他33岁。
冯子材没有被清军处死,反而得到了重用。当时他跟随向荣,一位清朝的武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冯子材在战场上十分凶狠,他从不手下留情,每次打完战斗后,他会亲自检查敌人尸体,确保每个对手都死无全尸。凭借着屠戮般的战斗力,冯子材的军职迅速晋升,从一个普通的绿营兵开始,逐渐升为游击、参将、总兵,最后甚至成为广西提督。这个职务在清朝军中极具实权。
他虽未曾读过兵法,却深信“兵跟我怕死,我带兵不怕死”的道理。1864年,太平天国被彻底镇压后,冯子材被调往镇江负责守城,一守就是六年。镇江外是太平军残余和四起的乱匪,而他手下的兵力在最大时不过八千人,肩负着全城百姓的生死。他不仅亲自修筑城墙,还教士兵如何进行夜间作战,虽然他极少写信,但账目一丝不苟,连每颗子弹的去向都要清楚记录。
由于战功显赫,朝廷赐给冯子材一个蒙古语的“色尔固楞巴图鲁”头衔,这个称号常用于表彰英勇的将领,特别是对于汉人来说极为罕见。他的治军风格异常严苛,骂人时从不说脏话,完全依靠眼神威慑。下属们惧怕他,并非因为规矩,而是因为冯子材有随时动手的可能。
1880年,他因不明的罪名被罢职,李鸿章称他是个“刺儿头”,不听命令、不配合工作。冯子材回到家乡钦州隐居。他早已知道法国军队即将进攻广西,尽管周围人都笑他多虑,他依然没有争辩,他虽然不再做官,但每天都打听边境的动静。他坚信,法国并不打越南,他们的目标是广西。没人相信他的话,他耐心等待了三年。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队首先进攻越南,清朝则派遣黑旗军支援,而法军则快速推进,先后攻陷了北宁和山西等地。此时,清廷对守关的将领进行了名单安排,但冯子材不在其中。李鸿章认为他年老且已经无功可言,年届65岁的冯子材依旧自愿请命出战,并写下了一纸信:“兵败国亡,老朽何忍独生。”
他亲自抬起一口棺材,带领士兵们进行操练。他要求士兵们绕着棺材排队操练,告诫他们:“谁退,我就和谁一起躺进这口棺材。”没有人敢轻视他。冯子材被派往镇南关,这是广西通向越南的要塞,法国军队的进攻势头迅猛。冯子材只带了三千兵马,但他毫不畏惧,他穿着破旧的铠甲,背虽然弯曲,但眼神仍然坚定。他说:“我没有枪,但我知道怎么布阵。”
他详细勘察了地形,修建了三道壕沟,并在两侧设下伏兵,林中还埋下了“梅花坑”,设下重重陷阱,每个士兵都需要背着石块练习爬坡。他的命令是:“没有人能活着退回。”
1885年,镇南关之战爆发。法军出动六千兵力,配备先进的洋枪、火箭弹和后装炮,领军的是尼格里准将。他们采取传统的正面强攻,但冯子材采用了“冷战术”。他故意让前阵假装撤退,诱使敌人深入,然后从两翼进行夹击。敌军马队在陷阱中大乱,前军被困在山道中。第二天夜里,冯子材中箭三次,伤势严重,但他依然没有下阵休息。为了继续指挥,他让士兵用竹竿将他固定住,站在山头上,身边不到三百人。他冷冷地说:“不冲,就等死。”
经过几天激战,法军最终崩溃,尼格里准将中弹,法军损失惨重,死伤五百多人,甚至丢失了军旗一面。这场镇南关的胜利,成为清军对法军唯一的正面胜利。冯子材没有庆祝胜利,反而让人将那口棺材留在阵地上,他冷静地说:“我还没死,国家还没赢。”
尽管他赢得了这场战斗,冯子材并未因此升官,而是仅仅得到了一个“忠勇巴图鲁”的匾额。他没有将匾额带回家,而是将其挂在营地的祠堂里。朝廷给了他五千两赏银,他却将这笔钱分成三份:一份修建营房,一份用于治伤兵,最后一份归还给了朝廷。他明确表示:“士卒拼命,功不该私分。”
冯子材没有通过自己的权力来谋取私利,他的治理风格严苛且公正。营中没有女子,他步行,不乘轿,账目始终保持清晰,每个月检查三次军饷,若发现有任何贪污行为,立即用军棍处决。他曾告诫他的十四个儿子:“我一生不积钱,死后你们自然能有饭吃。”他的家风严谨,禁止子孙沾染官场污秽,家族祠堂也没有张扬功绩,只挂着他口述下来的家训:“读书不求官,服官不要钱,违者不孝。”冯子材的十四个儿子没有一个进入官场,过上了各自的生活。
冯子材在1903年去世时,年已八十五。他死后,清朝举行了国葬,但他的棺材却没有进入京城,而是停在了镇南关的原地。冯家后人只办了三天的祭礼,期间没有邀请地方官员,也没有收取香火钱。冯子材生前未曾败过,但国家早已走向崩裂。冯子材的那封奏折,始终未收到回复,而其中的内容,却成了清朝灭亡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