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史上,有一位皇帝,他既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军功起家,甚至连他的皇族血统都让人怀疑。
这个来自浙江绍兴乡下的普通青年,原本可能一辈子都跟皇位沾不上边,却在权臣的算计下意外登基。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在皇位上一坐就是四十年,还曾经创造过政治奇迹。
这个人就是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yún],一个草根逆袭的传奇,那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乡下小子的意外人生
公元1224年,浙江绍兴的一个普通村落里,二十岁出头的赵昀正在自家田地里干农活。
这个年轻人虽说姓赵,祖上据说是宋太祖的后代,可到了他这一辈,早就跟普通农家没什么两样了。
赵昀的父亲赵希瓐只是个小小的山阴县尉,母亲全氏更是出身平民。
要说赵昀跟皇室有什么关系,那得往上数十代,算起来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世孙。
这血统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关键是到了赵昀这一代,家里早就没落了。
赵昀从小在乡下长大,读过几年书,认得些字,平时最大的理想也就是将来能考个功名,当个小官,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条件。
谁能想到,他的命运却突然发生逆转。当时的南宋朝廷,实际掌权的是权臣史弥远。
这个人在朝廷混了几十年,手段老辣,党羽遍布朝野。宋宁宗在位时,史弥远就已经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宋宁宗没有儿子,立的太子是赵竑。这个赵竑性格刚烈,早就看不惯史弥远的专权跋扈,私下里没少说要等自己登基后好好收拾史弥远。
史弥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开始在皇室宗亲里物色合适的人选,想找个听话的“傀儡”来代替赵竑。
找来找去,史弥远的目光落在了远在绍兴乡下的赵昀身上。
这个年轻人血统不纯,出身卑微,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简直是最理想的傀儡人选。
“装傻充愣”的政治天才
公元1224年9月17日,宋宁宗在福宁殿病逝。史弥远立刻发动政变,废掉了赵竑,把赵昀从绍兴接到临安,扶上了皇位。
这一年,赵昀二十岁,突然从一个乡下青年变成了九五之尊,史称宋理宗。
刚登基的赵昀表现得特别老实听话。史弥远说什么就是什么,朝政大事一概不过问。
每天除了在宫里读书写字,就是跟后妃们吃喝玩乐。
朝臣们私下议论,说这个皇帝就是个活脱脱的“傀儡”。史弥远听了这些议论,心里更加得意,觉得自己选对了人。
可实际上呢?赵昀心里很清楚。他知道自己根基不稳,知道史弥远手握重权,知道朝中大臣都是史弥远的人。
硬碰硬?那是找死。赵昀选择了最聪明的做法——装傻。
这一装就是整整十年。十年里,赵昀表面上唯唯诺诺,私底下却在悄悄观察朝局变化。
他记住了每一个大臣的性格特点,了解了每一个派系的利益关系。
更重要的是,他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对那些不得志的年轻官员,赵昀会私下里给予关照;对那些被史弥远排挤的老臣,他会暗中表示同情。
赵昀还有个聪明之处,就是从不露出半点锋芒。
史弥远试探过他很多次,故意在一些小事上征求他的意见,赵昀总是说:"此事臣不懂,全凭相公做主。"
时间长了,史弥远彻底放松了警惕,觉得这个皇帝真是个草包,永远翻不了天。
绍定六年,也就是赵昀登基的第九年,史弥远病重。这个掌控南宋朝政二十多年的权臣,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临终前,史弥远还在担心赵昀能不能撑得起这个朝廷。他哪里知道,赵昀早就等这一天等得不耐烦了。
“端平更化”的辉煌时刻
史弥远一死,赵昀立刻变了个人。第二天早朝,文武百官发现,平时唯唯诺诺的皇帝突然变得雷厉风行。
赵昀首先下令清查史弥远的党羽,该撤职的撤职,该流放的流放。接着,他提拔了一批被史弥远压制的正直官员,让他们担任要职。
朝臣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皇帝这十年不是真傻,是在装傻!赵昀的政治手腕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他没有大开杀戒,对史弥远的旧部采取怀柔政策,只要愿意效忠朝廷的,既往不咎。这一招很高明,避免了朝局动荡,也收买了人心。
亲政后的赵昀,推行了著名的"端平更化"改革,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奖励农桑。
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不少,朝廷的财政收入反而增加了。文武百官都说,皇帝英明神武,有中兴之主的气象。
最让赵昀扬眉吐气的,是端平元年的“灭金之战”。当时金国已经被蒙古打得奄奄一息,赵昀抓住机会,派兵北伐,与蒙古联手灭掉了金国。
要知道,金国可是当年灭掉北宋、俘虏徽钦二帝的死敌啊!这个仇,南宋人记了一百多年。赵昀亲自下诏,说这是为祖宗雪耻,为天下报仇。
消息传来,老百姓奔走相告,说咱们的皇帝了不起,终于给祖宗报仇了。
朝臣们更是纷纷上表称颂皇帝的丰功伟绩。赵昀站在大殿上,接受群臣的朝贺,心里那个得意啊!
一个出身卑微的乡下小子,居然完成了历代皇帝都没能完成的大业,这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
巅峰跌落的心理崩溃
灭金之后,赵昀有点飘了。他觉得自己文治武功都有了,应该趁热打铁,收复中原失地。
于是下令出兵占领了原来金国的河南、陕西等地,史称"端平入洛"。
这个决定太草率了。当时的南宋军队,打打残破的金国还行,要跟如日中天的蒙古对抗,根本不是对手。
蒙古大军很快就打了过来,宋军节节败退,不但新占的地盘全丢了,连原来的防线都快守不住了。
这次失败对赵昀的打击太大了。他原本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能够光复大宋江山。
结果呢?被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更要命的是,朝臣们开始议论纷纷,说皇帝好大喜功,不自量力。
赵昀的自信心彻底崩溃了。
他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一个乡下出身的人,血统又不纯正,凭什么当皇帝?凭什么跟蒙古人对抗?这种自卑感像毒药一样,慢慢侵蚀着他的内心。
从那以后,赵昀就像变了个人。他不再关心朝政,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
后宫佳丽三千,他夜夜笙歌;奇珍异宝无数,他日日把玩。大臣们劝谏,他充耳不闻;边关告急,他视而不见。
一次,大臣真德秀冒死进谏,说皇帝应该振作起来,不能这样颓废下去。
赵昀听了,冷笑一声说:"朕一个乡下来的,能坐稳这个位子就不错了,你们还想要什么?"这话说得真德秀哑口无言,只能叹息而退。
贾似道专权与最后的沉沦
赵昀晚年最大的错误,就是重用了贾似道这个奸臣。
贾似道这个人,要才能没才能,要品德没品德,就是会拍马屁,会哄皇帝开心。
他知道赵昀自卑,就天天说皇帝英明神武,天纵奇才;他知道赵昀爱享受,就想方设法搜罗奇珍异宝,美女佳人。
赵昀被哄得团团转,把朝政都交给贾似道打理。贾似道得了权,那还得了?
他排除异己,贪污受贿,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忠臣良将不是被贬就是被杀,朝堂上剩下的都是些阿谀奉承之辈。
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赋税越来越重,徭役越来越多。
边关的将士们缺粮少饷,士气低落。蒙古人看准时机,不断南侵,南宋的地盘越来越小。
公元1264年,赵昀病重。躺在病床上的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心情复杂得很。
从一个乡下青年到九五之尊,从装傻充愣到大权在握,从灭金雪耻到一蹶不振,这一生真是跌宕起伏。
临终前,有大臣问他有什么遗憾。
赵昀苦笑着说:"朕这一生,前半生装孙子,后半生当爷爷,到头来还是个失败者。"
说完这话没多久,这位在位四十年的皇帝就驾崩了,终年六十岁。
赵昀驾崩后,南宋又苟延残喘了十五年。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南宋彻底灭亡。
有意思的是,元朝军队攻破南宋皇陵时,独独没有破坏赵昀的陵墓。据说是因为当年宋蒙联手灭金时,赵昀对蒙古有恩,所以网开一面!
宋理宗赵昀用十年的隐忍换来了亲政的机会,用政治智慧创造了短暂的辉煌,却因为内心的自卑和一次失败而彻底沉沦。
说到底,出身和血统从来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关键在于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
赵昀的悲剧告诉我们,自信可以成就一个人,自卑也能毁掉一个人!
参考资料:
· 《宋史·理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八至一百七十二,中华书局
·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
· 王称:《东都事略》,齐鲁书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