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晋明帝司马绍向温峤和王导请教自己祖辈建立西晋的历史。
王导从司马懿开始细数了司马家族崛起的历史。
当讲到自己先祖司马昭诛杀曹魏高贵乡公的故事时,晋明帝羞愧地掩面哭了起来,他对王导说:
“如果真像您说的那样,怪不得我们晋朝如此短命。”
而这段让晋明帝如此不堪的往事,就发生在公元260年。
当时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向把持朝政的司马家发出最后的挑战,用生命戳穿了司马昭篡位的野心。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髦的一生。
腹有诗书的少年天子
曹髦出生在公元241年11月15日,3岁被封为高贵乡公,他的曾祖父是曹操,祖父则是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将曹魏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了司马一族的手中。
为防止曹魏宗室反扑,夺权成功的司马懿把所有曹魏宗室王公均置于邺城,以便监视,年幼的曹髦也在其中。
司马懿去世后,反对司马家族的起义接连不断,继任的司马师为了把控政局,便找理由废掉了当时的傀儡皇帝曹芳,打算找一个年龄幼小的宗室继位,以便他控制。
结果挑来选去就找到了当时年仅13岁的曹髦,并在公元254年10月,以郭太后的名义册立曹髦为新皇帝。
曹髦从邺城来到都城洛阳,文武百官都到西掖门南拜迎。
曹髦见状也赶紧下车答拜百官。
百官惶恐,认为曹髦是天子不用向百官回礼,但曹髦却说:
“我如今还没有被太后正式册立,也还只是个臣子。”
之后他还同官员们一起步行进入皇宫,迎接的百官都被这个少年的得体与随和折服。
刚当上皇帝的曹髦和其他傀儡小皇帝一样,不过是权臣掌控朝廷的吉祥物,无力与司马师抗衡的他也只能把精力放在经史子集的研究之上。
曹髦天资聪颖,偏好儒学,有着很高的文学才情。
成为皇帝后他跟随荀顗、袁亮等儒学大家学习,对儒家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还亲自撰写了《春秋左氏传音》。
在日常生活中,曹髦也广泛结交当时的文坛名士,时常与司马望、王沈、裴秀、钟会等人在太极东堂讲经宴筵,还前往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和学者们交流讨论《尚书》《易经》《礼记》。
钟会曾对司马师评价曹髦道:
“文同陈思,武类太祖。”
也就是,文能比肩曹植,武能向曹操看齐,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如此能人自然不甘郁郁久居人下,曹髦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重新掌握属于自己的权力,而这个机会很快就降临了。
一次失败的反击
公元255年春天,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抗司马师的统治,在淮南起兵造反。
司马师不顾眼疾率军亲征,虽然打败了叛军但却因为病情加重死在了军中。
司马家的领军人物身死,这给了曹髦一次反击的机会,他下诏书命令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留在许昌,尚书傅嘏率领南征军主力返回京师。
这道诏书的目的就是趁司马家权力交接之际,想通过和平的方式夺去司马氏的兵权。
但曹髦这个计划最大的漏洞就是他委以重任的傅嘏本人,因为傅嘏并非曹魏忠臣,反而是司马家的忠实鹰犬。
原本接到诏书后,司马昭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可就在司马昭犹豫之时,被曹髦寄予厚望的傅嘏站了出来。
他和钟会极力劝谏司马昭亲自率军返回,于是当年二月司马昭以“入卫京师”为名,抗旨回到洛阳。
计划落空的曹髦却对他无计可施,甚至还在无奈之下拜司马昭为大将军,加侍中,录尚书事,并赐予他带剑穿履上殿的殊礼。
经过此事,司马昭成功接棒了自己哥哥在朝中的权势,对曹髦的防备也日益加重。
公元257年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抗司马昭,司马昭担心曹髦趁机夺权,甚至把小皇帝和太后都带在军中,以亲征为名义将曹髦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此时作为皇帝曹髦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玉碎九重的绝望冲锋
司马昭执政后,对皇帝的压迫日甚一日,曹髦在他的胁迫下只能不断妥协。
就在诸葛诞被击败的当年,司马昭又获得了“赞拜不名”和“假节钺”的权力,距离篡位仅剩一步之遥。
曹髦眼见祖宗的江山要被司马家夺走,心中愤恨难以言说,于是于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里,他召见了自己的心腹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
“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
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
这便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
听闻曹髦计划要诛杀司马昭,三人极力劝阻,因为曹髦手中根本没有人马,满打满算只有几百名仆人。
可曹髦已经打定了主意,他把诏书扔在地上,即使是死也要与司马家抗争到底。
于是在公元260年6月2日,曹髦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冲出了宫。
在东止车门与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及其部众展开火并。
曹髦亲自用剑拼杀,司马家的士兵见皇帝杀来也不敢阻拦,于是连连败退。
就在这时,司马懿的心腹贾充大喊道:
“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
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
于是太子舍人成济抽出长戈刺向曹髦,把这个年仅19岁的少年天子弑杀于车下。
司马昭听到曹髦的死讯,跪倒在地,口吐鲜血。
他的弟弟司马孚奔跑到现场,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哭喊着说:
“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
之后司马昭诛杀了刺杀天子的成济,还诛其三族,但这些惺惺作态的表演无法洗脱司马家族弑君的罪名,于是司马昭开始向曹髦身上泼脏水。
曹髦死后不久,司马昭就威逼郭太后下旨,指责曹髦性情暴戾,还列举了曹髦的几大罪行,其中包括对太后不尊重,拿弓箭射太后的宫殿,计划毒杀太后等等。
诏书最后,司马昭甚至把“曹髦起事”改写成“曹髦要入宫杀害太后”。
于是曹髦在死后被褫夺了皇帝的封号,被贬为庶人。
虽然司马昭想尽一切办法遮掩,但世人都知道他是杀害皇帝的罪魁祸首。
曹髦被安葬的当天,洛阳百姓齐聚围观,掩面哭泣,人人都知道他是被司马家所害。
司马昭迫于这种舆论压力不得不推迟自己的篡位计划,最终暴毙在登基的前几日,以曹魏大臣的身份下葬,不得不说这是命运对他的一种嘲弄。
曹髦作为傀儡君主,他的反抗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他确实做到了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力争百分之一的机会。
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
这也让他成为了后世无数人心中的悲情英雄。
他用自己的生命揭穿了司马昭篡位的野心,扯下了司马家族假仁假义的道德面具。
他也用自己的骨气和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和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