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的名字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姓和名。姓是家族的印记,象征着血脉的延续。姓氏不是个人出于主观愿望而转变的,它是通过代代相传承袭下来的。与此不同的是,名字则是由个人的父母以及长辈来决定,往往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愿,成为个人身份的一部分。这段关于姓氏与名字的演变,清楚地展现了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如果将视角转向数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姓氏和名字的含义截然不同。根据古代文献《左传》的描述,同姓的男女往往不会选择婚配,这种做法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近亲婚姻的深刻理解与警惕。可以看出,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意识到近亲繁殖可能带来的危害,于是以姓氏作为标识血缘关系的工具,使其成为同一社会群体的象征。大体而言,同一个地区的人们通常会拥有相同的姓氏,这种现象在古代尤为普遍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追溯到母系氏族的原始社会,姓氏的形成不仅代表着家庭血缘关系的象征,也彰显了亲属间的禁婚约束。在古代,姓氏往往与女性密切相关,反映出当时社会结构的特点。然而,商朝时期,男性姓氏如“籽”和“米”等逐渐出现。这一点显示了姓氏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性。从先秦时期的贵族称谓来看,姓氏的用法与现代相去甚远。彼时,姓氏源自母系氏族文化,通常表示某一群体成员的身份,而这些成员多源于封地及其官职。因此,直接用姓氏称呼男性通常被视为不礼貌。在当代热门电视剧《芈月传》中,秦惠文王被称为“嬴驷”,但这并不准确,因该朝代的皇族实际上是以“赵”作为姓氏,古代的传统是用姓氏来代替正式称谓。因此,秦始皇的祖父理应被称作“赵嗣”,而其本人的正式称谓则应是“赵政”。
类似地,虽然秦始皇的后代也可以被称作“嬴扶苏”或“嬴胡亥”,但根据传统,他们更可能被称作“赵扶苏”或“赵胡亥”。但由于名分的缘故,当时的人们普遍习惯称呼王子为“公子”,所以他们一般被称作“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直接称为“赵扶苏”和“赵胡亥”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尽管古人在姓氏的分类上并不那么讲究,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对姓氏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然而到了汉代,尤其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姓氏的区分逐渐没有被过多强调,形成了一个姓氏混用的局面。古籍中对于扶苏和胡亥的姓氏缺失,导致现代人对那段历史产生了误解。自汉代以后,本来清晰的姓氏概念逐渐被忽视,姓氏的混用现象使得如今我们见到的姓氏种类繁多。后来的学者认为秦国的姓氏是“嬴”,因此他们简单地将秦始皇称为“嬴政”,这成为了今天普遍接受的称谓。